电车轿车在市场上给人变少的感觉,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消费者需求与认知因素
- 用途局限性:对于大多数中国家庭而言,一辆车往往需要满足多种用途。而电车轿车,尤其是小型电车轿车,通常只能满足日常代步需求,在长途出行、装载大量物品和搭载多人等方面存在不足,难以满足家庭综合使用需求。
- 续航焦虑:尽管电池技术在进步,但部分电车轿车的续航里程仍有限,一般在250-450公里之间,实际使用中可能只有200-350公里,在长途出行或特殊情况下,如遇到堵车、极端天气等,续航担忧会更加明显。
- 消费认知差异:在一些地区,特别是县乡镇市场,首次购车的消费者对燃油车的认可度更高,认为燃油车稳定、耐用,更符合他们对车辆工具属性的需求。
车辆自身因素
- 价格劣势:同级别车型中,电车轿车的价格往往高于燃油车。即使有补贴,终端价格仍可能偏高,增加了消费者的购车成本,使得价格敏感型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燃油车。
- 配置与体验短板:一些电车轿车为控制成本,在空间、配置、安全性能和智能化水平等方面表现一般,乘坐体验不佳,长时间乘坐会让人感到憋屈,在恶劣天气下的适用性也较差,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 安全问题顾虑:电动汽车多采用锂电池,存在起火风险,一旦起火难以扑灭,如2024年8月韩国电动汽车火灾事件,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产生了负面影响。
基础设施因素
- 充电速度慢:目前电动汽车的快充仍需30-60分钟,慢充则需要6-8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相比燃油车加油的便捷性,充电过程耗时过长,给用户带来不便。
- 设施覆盖率低:公共充电设施的覆盖率和可用性存在问题,充电桩数量不足,分布不均衡,在一些地区尤其是农村和偏远地区,充电桩更是稀缺,还可能存在被燃油车占用或故障无法使用的情况,导致充电不便。
市场竞争因素
- 燃油车价格战:燃油车企业为了应对市场竞争,纷纷采取降价策略,一些原本价格较高的中高端燃油车也大幅降价,使得燃油车的性价比提高,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增强。
- 混动车型冲击:混动车型既具备燃油车的动力和续航优势,又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油耗和排放,在市场上的竞争力逐渐增强,分流了部分原本可能选择电车轿车的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