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在极低气温下一般是可以充电的,但会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具体如下:
- 低温对充电的影响
- 充电效率降低:在极低气温下,电池内部的化学反应速度减缓,电解液的导电性和活性也会下降,导致电池接收电能的速度变慢,充电时间延长。例如,在常温下原本快充1小时能充到80%,在极寒天气可能需要2小时甚至更久。
- 电池容量减小:低温会使电池的可用容量降低,即使充满电,电池能够释放的电量也会比常温时少,续航里程因此缩短。如在25℃时能续航500公里,在-20℃时可能只能续航300公里。
- 可能无法充电:当气温低于-35℃时,部分电车可能会出现无法充电的情况,因为过低的温度会使电池内部的物理和化学变化过于缓慢甚至停滞,导致充电电路无法正常工作。
- 不同类型电车的差异
- 电动汽车:多数电动汽车配备了电池管理系统和加热系统。当检测到电池温度过低时,会先启动加热系统将电池温度提升到合适范围再进行充电,以保护电池并提高充电效率。但如果极端低温持续时间过长或加热系统故障,也可能出现充电困难的问题。
- 电动自行车:一般没有电池预热功能,在低温下充电风险相对较大。例如锂离子电池的电动自行车在0℃以下充电,可能会发生低温负极析锂现象,析出的锂会形成锂枝晶,可能刺穿隔膜造成电池内短路,引发热失控等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