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不做分离电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技术层面
- 电池连接与集成难题:电动汽车电池组由众多电池单体串并联组成,要实现分离电池,需设计复杂的连接与集成系统确保电池间通信、能量传输稳定,增加了系统复杂性与故障风险。像特斯拉ModelS等车型,电池组集成度高,若改为分离电池,原有电池管理系统和车身结构都需大幅改动。
- 安全风险提升:分离电池意味着更多的连接点和暴露在外的电极,在车辆行驶过程中,这些部位易受振动、碰撞影响,可能出现松动、短路等安全问题。并且电池分离后,防护难度增加,遭受外力冲击时,电池受损引发火灾、爆炸等事故的可能性变大。
- 重量与体积限制:即使将电池分离,电池总体的重量和体积不会改变。目前电动汽车电池组重量通常较大,如一辆续航500公里左右的电动车,电池重量可能达300-500公斤,将其分离成多个部分,搬运和安装都需专业设备与人员,操作不便。
成本层面
- 制造成本增加:设计和生产分离电池系统,需要额外研发投入,还需增加电池外壳、连接部件等材料成本,以及更复杂的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流程,导致整车制造成本上升。
- 运营成本上升:若推行分离电池的换电模式,需建设大量换电站,前期场地租赁、设备购置安装,以及后期的运营维护、人员管理等都需巨额资金。据估算,建设一座中等规模的换电站成本在200-300万元。
市场与行业层面
- 标准难以统一:不同车企的电池技术、规格、接口等存在差异,难以制定统一的分离电池标准。若各车企自行其是,会导致换电设施无法通用,阻碍分离电池模式的推广。
- 消费者认知与接受度低:长期以来,消费者已习惯传统燃油车的加油模式和电动汽车的充电模式,对于分离电池的换电模式,消费者可能存在安全担忧,担心电池更换过程繁琐、电池质量参差不齐等,需要时间去适应和接受。
不过,也有车企在探索车电分离模式,如蔚来,通过换电站为用户提供电池更换服务。随着技术进步、成本降低和市场环境变化,分离电池模式未来或许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