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电车出现“躺尸”现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市场与需求层面
- 无法满足多元需求:共享电车无法满足部分消费群体的特定需求。如农民工群体有载物需求,而共享电车无载物空间;部分市民有接送孩子需求,但共享电车按规定不能搭载12周岁以上人员且无合适儿童座椅,自带座椅可能被认定为改装车辆。
- 替代出行方式冲击:网约车、地铁、公交等其他出行方式不断发展完善,给市民提供了更多选择。网约车舒适便捷,可上门接送;地铁、公交准时、大运量,且价格相对较低,对共享电车市场造成冲击。
安全与管理层面
- 安全隐患突出
- 骑行技能与意识问题:共享电车使用门槛低,很多安全意识薄弱、骑行技能不熟练的人也使用,易引发交通事故。
- 头盔相关问题:共享头盔存在卫生安全隐患,可能传染疾病,很多人因此不愿使用;同时,“一人一盔”政策执行不到位,增加安全风险。
- 车辆自身问题:部分共享电车投放时间久,车辆老化,刹车、电池等部件易出故障,存在安全隐患。
- 管理难度较大
- 乱停乱放:用户使用后随意停放,占用盲道、消防通道、机动车道等,影响市容市貌和交通秩序。
- 定位与归还问题:部分共享电车定位不准确,导致寻找和管理困难;一些用户未在规定区域归还或超时归还,增加管理成本和运营难度。
运营与成本层面
- 运营成本高:需大量投放车辆以满足用户需求,后期的车辆调度、充电、维修保养等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运营成本高。
- 盈利困难:市场竞争激烈,为吸引用户,部分平台降低价格,导致收入减少;加上使用频率不稳定,难以实现稳定盈利,运营难以为继。
政策与环境层面
- 政策限制:部分城市出于交通管理、城市规划等考虑,对共享电车投放数量、区域等进行限制,甚至清退共享电车。
- 城市环境差异:一些城市道路狭窄、人口密集,交通拥堵严重,共享电车投放会进一步加剧交通压力,不适合大规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