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轨电车通常不用高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 成本因素
- 建设成本:建设高架需要建造桥墩、铺设轨道梁等复杂工程,相比在地面铺设轨道,其建设成本会大幅增加。一般来说,有轨电车每公里建设投资3000-7000万元,若采用高架形式,成本可能会数倍于地面有轨电车,性价比不高。
- 维护成本:高架结构需要定期检查桥墩的稳定性、轨道梁的结构安全等,相比地面轨道,维护难度更大,维护成本更高。
- 规划与适应性因素
- 线路灵活性:有轨电车主要用于城市中短距离的交通连接,其线路通常需要根据城市的街道布局和客流需求进行灵活调整。地面线路更容易进行改造和扩展,而高架线路一旦建成,其走向和站点位置就相对固定,后期调整难度大。
- 与城市景观融合:一些城市希望通过有轨电车来展现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特色风貌,地面有轨电车与街道、建筑等融合度更高,更能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而高架可能会对城市景观造成一定的破坏,影响城市的整体美感。
- 地形适应性:在地形平坦的城市,地面有轨电车的建设难度和成本相对较低。而建设高架需要考虑更多的地形因素,如在山地或河流较多的地区,建设高架的难度和成本会显著增加。
- 运营效率因素
- 速度需求:有轨电车的设计速度相对较低,一般最高时速在70公里以下,通常在30-50公里左右,主要满足中短距离的通勤和区域内的交通需求,在地面行驶基本可以满足其速度要求,无需通过高架来提升速度。
- 站点设置:有轨电车的站点间距一般较短,通常在几百米左右,频繁的启停使得其在高架上行驶并不能明显提高整体的运营效率,反而可能因为上下高架的匝道设置等问题,增加车辆的运行时间和复杂性。
不过,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城市中心区交通极为拥堵、道路资源紧张且有足够的资金支持等,也会考虑建设高架有轨电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