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电车正常情况下是应该上牌的,但出现没有牌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政策与管理方面
- 政策尚未明确或存在争议:部分地区从国家到地方都暂未出台有关共享电单车管理的专项法规,对于共享电车的上牌标准、流程、责任主体等没有清晰规定,导致运营企业不知如何操作,监管部门也难以有效监管,如广州市曾面临这样的情况。
- 地方限制与投放冲突:有些地方政府基于城市交通规划、道路资源等因素,不鼓励甚至明确表示不发展共享电单车,但运营企业可能仍进行了投放,这些未经许可投放的车辆自然难以获得上牌资格。比如广州市交通运输局曾表示广州市暂不鼓励发展共享电动自行车,但市场上仍出现了无牌共享电单车。
- 上牌流程与协调问题:上牌需要运营企业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完成车辆检验、提交材料等一系列流程。若运营企业与当地交警等部门在沟通协调上出现问题,或提交的手续不全、不符合要求,可能导致上牌受阻。像株洲曾出现共享电单车运营方称手续齐全但交警部门不给上牌的情况。
运营企业方面
- 成本与利益考量:上牌意味着需要投入额外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包括车辆检测费用、牌照制作费用以及办理手续的人力成本等。部分运营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可能会试图减少这些成本支出,从而拖延或忽视上牌工作。
- 投放计划与节奏:企业为了快速占领市场,在车辆投放的前期准备工作中可能没有充分考虑上牌环节,或者在未完成上牌的情况下就急于将车辆投放到市场,导致出现无牌车运营的现象。
- 车辆管理不善:如“北斗出行”品牌在株洲的共享电单车曾出现车牌被大量偷走的情况,且在补办期间仍有部分无牌车辆散落在街头。
技术与客观条件方面
- 车辆技术标准问题:如果共享电车的技术参数不符合当地上牌的标准要求,如车辆尺寸、重量、电池规格、时速等超出规定范围,可能无法通过审核上牌。
- 标识与防盗需求:部分共享电车可能在设计或技术上存在一些特殊情况,例如车身标识不清晰、车辆防盗措施不完善等,可能影响上牌流程的顺利进行,因为上牌需要车辆具备清晰可识别的标识和一定的防盗功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