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所说的“电车不让上街”,更多是指部分地区对特定类型的电动车或在特定区域、条件下进行限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安全隐患方面
- 车辆性能与质量问题:一些电动车生产质量不达标,制动性能差,紧急情况无法及时刹车。还有些电动车速度超出安全范围,安全配置却未相应提升,一旦发生事故,对驾乘人员伤害较大。
- 驾驶行为不规范:很多电动车驾驶者交通安全意识淡薄,闯红灯、逆行、随意横穿马路、超速行驶、违规载人等行为屡见不鲜,不仅危及自身安全,也给其他道路使用者带来威胁。
- 混行安全风险:电动车与机动车混行时,因体积小、速度差异大,易出现机动车驾驶员视线盲区,特别是在大型车辆较多的路段,增加了交通的复杂性和危险性。
管理难度方面
- 车辆身份界定模糊:部分超标电动车、改装电动车等,性质介于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之间,管理上存在模糊性,比如有些超标电动车速度和重量接近摩托车,但未按机动车标准管理和上牌。
- 违规行为监管困难:电动车数量多、分布广,交警难以对每一辆电动车的违规行为及时有效监管,一些驾驶者存在侥幸心理,导致违规行为屡禁不止。
- 信息登记不完善:部分电动车购买时没有严格进行信息登记,或登记信息不完整、不准确,一旦发生交通事故或违法事件,难以追溯到车主,给案件处理带来困难。
交通资源与秩序方面
- 道路资源紧张:在人口密集、交通流量大的地区,道路资源有限,电动车大量上路会占用过多道路空间,影响机动车正常行驶,加剧交通拥堵,且一些驾驶者随意停放,进一步占用道路资源。
- 公共交通发展需要:为提高公共交通利用率,减少私人交通工具对道路资源的占用,一些城市采取限制电动车上路的措施,引导人们选择公共交通出行,缓解交通压力,提高城市交通整体效率。
- 停车秩序混乱:很多地方没有专门的电动车停放区域,或者停放区域规划不合理,导致电动车乱停乱放现象严重,在商业中心、学校周边等,常随意停在人行道、非机动车道上,影响行人通行和城市形象。
基础设施方面
- 非机动车道缺乏或被占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多围绕机动车设计,非机动车道不足,且有的非机动车道被机动车占用或被障碍物阻断,导致电动车只能进入机动车道,增加安全隐患。
- 充电设施不完善:相比汽车加油站,电动车充电桩数量严重不足,老旧小区居民充电困难,私拉电线充电存在严重消防安全隐患。
产业发展方面
- 淘汰落后产能:从产业升级角度看,一些电摩、电动三轮、四轮等被视为初级阶段产品,为发展更高阶的产业如新能源汽车工业等,需要腾挪资源,淘汰落后产能。
- 经济价值考量:发展汽车工业产值高、税收贡献大,而电动三轮、四轮车等产业产值相对较低,在税收等方面贡献有限,从经济账角度,城市更倾向于支持能带来更大经济价值的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