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虚假续航可能涉及违法,主要依据以下法律法规来判断:
-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该法规定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如果电车商家或厂家故意夸大续航里程,对消费者产生误导,使其基于错误信息做出购买决策,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就可能构成违法。比如在花山法院审理的案件中,商家宣传电动车续航100km,但实际只有50km,法院认定商家构成欺诈。
-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广告法要求广告内容应当真实、合法,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若电车企业在广告宣传中对续航里程进行虚假标注或夸大宣传,如宣称续航里程可达几百公里,但实际远远无法达到,且不能提供合理依据或证明,这种行为违反了广告法的规定,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可依法对其进行处罚。
- 《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处罚办法》:办法中明确,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不得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行为。如果电车虚假续航属于故意告知消费者虚假信息,或者故意隐瞒真实的续航信息,造成消费者误解并损害其合法权益,可依据该办法认定为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并予以处罚。
不过,如果电车厂商或经销商在宣传中明确标注了续航里程的测试标准,如NEDC工况法、WLTC工况法等,并且没有故意隐瞒实际使用中续航可能会降低的情况,只是因为实际驾驶环境等因素导致续航与宣传有差异,则一般不构成违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