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几类车相对来说不太适合在高原充电或在高原行驶时会面临较多挑战:
纯电动微型车
- 续航里程受限:如五菱宏光MINI等微型纯电动车,本身续航里程较短,一般在120-170公里左右。在高原地区,由于低温、空气稀薄等因素影响,电池性能下降,续航里程会进一步缩短,难以满足高原地区两个充电点之间可能较长的距离需求。
- 充电时间成本高:这类车通常不支持快充,慢充时间长,在高原充电设施本身就少且使用可能存在排队等情况下,充电时间成本过高,会极大影响出行效率和体验。
馈电状态下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车
- 动力性能不足:插电混动车型(PHEV)在电池电量充足时,依靠电机驱动能有较好的动力表现。但在高原地区如果电池电量耗尽,进入燃油发动机驱动模式,由于高原空气稀薄,氧气含量低,发动机燃烧不充分,动力会大幅下降,爬坡、超车等操作会变得困难,且油耗也会显著增加。
- 充电需求复杂:在高原行驶需要合理规划电量和充电,若未能及时充电进入馈电状态,不仅动力受影响,还可能因发动机需同时兼顾驱动和充电,导致工作负荷过大,进一步影响车辆性能和发动机寿命。
充电兼容性差的车
- 适配困难:高原地区的充电设施相对城市来说,数量少且型号可能较为单一。如果车辆的充电接口或充电协议与当地充电桩兼容性差,可能无法正常充电,或者充电效率极低。即使有转换插头等设备,也可能存在不稳定、无法完全适配等问题。
底盘低、通过性差的车
- 路况适应性差:高原地区部分道路路况不佳,有坑洼、碎石、泥泞等情况。底盘低的车容易刮擦底盘,导致车辆损坏,影响正常行驶,甚至可能使车辆无法到达充电桩位置进行充电。而且在遇到河流、积水路段时,通过能力也较差,增加了被困途中无法充电的风险。
电池热管理系统不佳的车
- 电池性能不稳定:高原地区昼夜温差大,低温环境下,如果车辆的电池热管理系统不好,电池无法保持在合适的工作温度范围,会导致电池充放电效率降低、续航里程缩短,还可能影响电池的寿命和安全性。在充电时,也可能因电池温度过低或过高,无法达到快充的条件,只能使用慢充,延长充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