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亏本卖主要有市场竞争、成本、技术、战略等方面的原因,具体如下:
- 市场竞争因素
- 价格战激烈: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众多品牌为抢占市场份额,纷纷打起价格战。如特斯拉降价引发连锁反应,众多车企不得不跟进降价以保持竞争力,导致行业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
- 市场饱和度提升:随着电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市场饱和度逐渐提高,消费者的选择增多,购买意愿相对下降。为促进销售,车企只能降低价格,甚至以亏本的价格销售来吸引消费者。
- 成本因素
- 原材料成本高:电车的电池等核心零部件对锂、钴、镍等原材料依赖度高,这些原材料价格波动大,一旦上涨,会大幅增加电车生产成本。
- 研发成本难分摊:为在技术上取得优势,车企需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研发,如智能驾驶技术、电池技术等。但如果销量未达预期,高昂的研发成本无法通过规模效应有效分摊,就会导致单车成本过高,侵蚀利润。
- 运营成本高:包括生产工厂建设、销售渠道拓展、售后服务网络搭建等方面的投入。新势力车企为快速布局,在这些方面的投入巨大,增加了运营成本压力。
- 技术因素
- 技术迭代快:电车技术发展迅速,电池续航、充电速度、智能网联等方面不断更新。为跟上行业发展,车企需持续投入研发,推出新技术产品,导致成本增加。
- 产品贬值快:由于技术更新快,电车产品的保值率较低,二手车价格下滑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新车的定价策略,为了与二手车竞争,新车价格可能会受到压制,从而影响利润。
- 政策因素
- 补贴退坡:过去,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给予大量补贴,一定程度上支撑了车企的利润。但随着补贴政策逐步退坡,车企失去了这部分收入来源,成本压力凸显。
- 合规成本增加:环保法规、安全标准等政策日益严格,车企为满足要求,需投入更多资源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增加了合规成本。
- 企业战略因素
- 获取市场份额:部分车企将短期市场份额增长置于利润之上,希望通过低价策略吸引更多用户,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 构建产业生态:一些企业将电车销售作为切入点,旨在通过卖车积累用户,进而围绕用户打造包括软件服务、充电服务、智能出行服务等在内的产业生态,通过后续服务实现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