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电车不好造,主要体现在技术、成本、产业链及设计等多个层面,具体如下:
技术层面
- 电池技术:
- 能量密度提升困难:要增加续航里程,通常需要提高电池能量密度,但目前电池技术虽有进步,能量密度的提升仍面临瓶颈,且增加电池数量或提高能量密度可能会使电池重量增加,影响车辆的操控性和能效。
- 充电速度慢:即使有快速充电技术,充电速度仍远不及燃油车加油速度,研发更快的充电技术,同时保证电池寿命和安全是一大挑战。
- 电池寿命有限:电池的寿命受温度、充电次数和放电深度等因素影响,在频繁充放电的情况下,电池性能会逐渐下降。
- 低温性能衰减:在寒冷气候下,电池电解液变黏稠,活性降低,电池容量和充放电效率下降,导致续航里程显著缩短。
- 电控系统:
- 高频率控制要求:新能源汽车的微控制器(MCU)必须具备高频率的控制和信号处理能力,采集信号频率至少达到信号频率的1000倍,输出仿真频率则需达到信号频率的100倍。
- 复杂工况适应性:需要精确控制电池的充放电、管理能量分配,还要适应不同的驾驶工况和环境条件,如高温、低温、高海拔等,对电控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要求极高。
- 智能网联与软件系统:
- 软件开发难度大:纯电车的软件系统涵盖电池管理、自动驾驶辅助、智能座舱等多个领域,开发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和技术投入,且要保证软件的稳定性、兼容性和安全性。
- 更新与维护成本高:软件需要不断更新以提升性能和功能,同时要应对黑客攻击等安全威胁,后期的更新与维护成本较高。
成本层面
- 电池成本:电池是纯电车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电池价格在不断下降,但仍然较高,降低电池成本的同时保证性能和质量是一大难题。
- 研发成本:为了在技术上取得突破,车企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研发,包括电池技术、电控系统、智能网联等方面的研发,研发成本高昂。
- 制造成本:纯电车的生产需要建设新的生产线和生产设施,对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要求高,制造成本较高。
产业链与基础设施层面
- 产业链转型难:对于传统车企来说,转型生产纯电车意味着要改造或重建发动机和变速箱供应链网络,供应商不仅技术储备可能不够,生产线也得重新布局。
- 充电基础设施不足:充电桩的数量和分布不足以满足纯电车车主的需求,尤其在城市以外地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
- 电池回收体系不完善:电池中含有多种重金属和化学物质,如果处理不当,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建立有效的电池回收体系,确保电池的环保处理和资源再利用面临挑战。
设计与工程层面
- 空间布局挑战:要在有限的车内空间合理布局电池、电机、电控等部件,还要保证乘坐空间和行李空间,对车辆的设计和工程能力要求高。
- 车身结构与安全设计:纯电车的电池包通常安装在底盘下方,需要加强车身结构设计,以提高车辆的碰撞安全性和抗扭刚度,同时还要考虑电池在碰撞中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