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外贸中的出口业务在一定程度上是属于“走出去”范畴的,但外贸整体不能完全等同于“走出去”战略,原因如下:
外贸与“走出去”的联系
- 商品输出角度:外贸中的出口环节,是将国内生产的商品销售到国外市场,使中国产品“走出去”进入国际市场,与全球消费者和企业进行交易,从商品流通的角度体现了“走出去”。例如中国的家电产品大量出口到欧美、东南亚等地区,让中国品牌在国际上获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和知名度,这是产品“走出去”的典型表现。
- 经济影响角度:通过外贸出口,企业能够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获取更多的国际市场利润,从而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这也是企业在经济层面“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一种方式。
外贸与“走出去”的区别
- 概念范畴不同
- 外贸: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与另一个国家(地区)之间的商品、服务和技术的交换活动,主要侧重于商品和服务的进出口贸易往来,是一种传统的国际经济交往形式,更多体现在商品和服务的流通层面。
- 走出去:是指中国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对外工程承包、对外劳务合作等方式,在境外开展投资、生产、经营等活动,是企业在更广泛层面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不仅包括商品和服务的输出,还涉及到资本、技术、管理经验、人才等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和配置。
- 主体行为不同
- 外贸:外贸活动中,企业主要是通过与国外客户签订贸易合同,按照合同要求生产和交付商品或提供服务,通常不涉及在国外建立长期的生产经营实体。企业的经营活动主要集中在国内,只是将产品销售到国外市场。
- 走出去:“走出去”战略下,企业需要在境外进行投资建厂、设立研发中心、并购企业等,在国外建立自己的生产、经营和管理体系,直接参与当地的经济活动,对当地的市场、文化、政策等环境有更深入的融入和了解。
所以,不能简单地认为外贸不属于“走出去”,而应该说外贸是“走出去”的一种基础和重要形式,但“走出去”涵盖的内容和范围比外贸更为广泛和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