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并非完全不自燃,只是通过技术改进和管理加强等措施,自燃事故发生概率有所降低,主要原因如下:
技术进步
- 电池管理系统升级:如今的电车配备了更先进的电池管理系统(BMS)。如小牛、九号电动车的BMS系统,能实时监控电池的电量、电压、温度等关键参数,可实现过充、过放、短路、过流等保护功能,还能通过智能化分析预测和预防潜在问题。
- 热管理系统优化:为防止电池热失控,电车完善了热管理系统。一方面,通过散热片、风扇等散热设备,及时散发电池产生的热量;另一方面,在电池组设计上采用隔热、防火材料,阻止热量传递。比如广汽埃安的弹匣电池,采用分区管理设计,将电池放进若干个独立安全箱,防止单个电池热失控影响整块电池组。
- 充电技术改进:充电设备和技术不断优化,充电效率提升的同时,安全性也显著提高。智能充电桩能根据电池状态和环境条件,自动调整充电电流和电压,防止过充。充电接口和线路的设计也更合理,降低了接触不良、短路等问题的发生概率。
生产制造环节提升
- 质量标准严格:行业和国家对电车生产的质量标准愈发严格,电池及整车生产企业需遵循更高的安全规范。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工艺到成品检测,都有严格的质量控制流程,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性。
- 生产工艺改进:生产企业采用先进生产工艺和设备,提高生产精度和一致性,减少因生产缺陷导致的安全隐患。例如,在电池组装过程中,采用自动化生产线,提高组装精度,降低电池内部短路等问题的发生风险。
安全管理加强
- 车辆使用规范:车主安全意识提高,能按照使用手册正确使用和维护电车,如不在高温下长时间充电、避免过度放电、定期检查车辆等。同时,车辆制造商也加强了用户培训和安全宣传,提高用户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 日常监测与维护:电车企业建立了远程监控系统,可实时监测车辆的运行状态和电池健康状况,发现异常及时提醒车主进行检查和维修。此外,定期的车辆保养和检测也能及时发现和排除潜在安全隐患。
- 政策法规完善: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电车安全的政策法规,加强对电车生产、销售、使用等环节的监管。如要求企业对电池进行强制安全认证、建立事故报告和召回制度等,促使企业重视安全问题。
基础设施改善
- 充电桩数量增加:以电动车为例,小区和公共场所充电桩数量增多,解决了充电难问题,减少了飞线充电、上楼充电等违规充电行为,降低了充电环节的安全风险。
- 充电设施质量提升:充电桩生产企业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性能,充电桩具备过流保护、短路保护、漏电保护等功能,提高了充电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