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电车在市场表现上不尽如人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其原因:
产品层面
- 价格缺乏竞争力:本田电车的定价普遍偏高。如本田e:ns2猎光降价4万元后,官方指导价还14.98万元起,而类似配置的比亚迪宋plus能便宜两万。在欧洲市场,本田e起售价高达42100欧元(约合32.62万元人民币),作为小型电动车,价格明显过高。
- 续航里程不足:像本田e的WLTP工况下最大续航里程仅220km,与五菱MINIEV等长续航版车型相比差距明显,在实际使用中便利性受限。
- 外观设计小众:部分车型过于前卫、“非主流”。如东风本田灵悉L的外观设计,与大众消费者保守、稳重的审美趋向不符,导致很多消费者望而却步。
- 空间布局不佳:以灵悉L为例,其长宽高为4830/1845/1503mm,但轴距只有2731mm,前后悬过长,没有很好地实现座舱空间最大化,甚至让人怀疑是“油改电”产物。
- 配置不够丰富:在13万左右价格区间,与小鹏MONAM03、比亚迪元PLUS等自主品牌电车相比,灵悉L在智能驾驶辅助、舒适性配置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品牌与市场层面
- 品牌认知度低:消费者对本田电车的品牌认知度不高,很多人甚至不知道本田有电动汽车。本田在新能源领域的宣传力度不够,没有有效提升品牌曝光度。
- 市场竞争激烈: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异常激烈,比亚迪、特斯拉等品牌凭借先发优势和技术积累,占据了较大市场份额,留给本田电车的市场空间有限。
- 战略转型滞后:虽然本田提出转型愿景不算晚,但在实际执行中,早期对新能源市场重视不足,导致在车型产品力和新能源品牌影响力方面相比国内品牌有较大差距。
成本与供应链层面
- 成本控制困难:本田e因创新设计过多导致成本难以下降,如车外电子后视镜、贯穿式液晶屏幕等配置增加了成本。此外,日本工人成本高,在电动车上下游供应链中话语权不大,无法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 供应链不完善:日本纯电动汽车产业规模有限,配套供应链少,使得本田在采购零部件等方面面临成本高、供应不稳定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