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做冷链外贸既有一定机遇,也面临不少挑战,具体如下:
机遇
- 市场需求增长:全球食品消费量增加,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新鲜度有更高要求,推动冷链物流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据国际冷链物流协会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冷链物流市场规模已达到5700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800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6.2%。
- 新兴市场崛起:东南亚等新兴市场具有人口红利,有利于全球产业链转移,是中国企业“出海”的热门地。这些地区对冷链产品的需求在不断上升,为冷链外贸提供了新的市场空间。
- 政策支持力度大:中国政府对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支持行业的健康快速成长,如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有助于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
- 物流技术进步:中国冷链物流保鲜技术取得显著进步,在制冷技术、冷链运输车辆、智能冷库管理系统等方面有突破。同时,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实现了运输、仓储、配送等环节的智能化管理,提高了冷链物流的效率和可靠性。
- 跨境电商带动:跨境电商蓬勃发展,生鲜食品、保健品等品类在跨境电商中的占比逐年上升,对冷链物流的需求也随之增加。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数据,2019年中国跨境电商市场规模达到10.8万亿元,同比增长25%,为冷链外贸创造了更多业务机会。
挑战
- 成本压力大:冷链设施的建设和运营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如冷藏车辆、冷库建设、温度监控设备等,企业面临较大的财务压力。同时,冷链运输成本也相对较高,可能会影响产品的竞争力。
- 技术人才短缺:冷链产业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来操作和管理复杂的冷链系统,但目前相关人才储备相对不足,这可能会限制企业的发展和服务质量。
- 贸易环境复杂:国际贸易摩擦、关税壁垒等不确定因素较多,如2025年2月1日美国宣布对进口自中国的商品加征10%的关税,给冷链外贸企业带来了冲击。不同国家的食品安全法规和标准差异也较大,增加了贸易的难度。
- 基础设施不足:在一些地区,冷链基础设施如冷库、冷藏车等设备存在不足,且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信息化、智能化程度有待提高,影响了冷链物流的效率和质量。
- 贸易通关流程复杂:各国海关的检验检疫标准和流程不同,冷链产品的通关手续可能较为繁琐,容易导致货物滞留,影响物流效率和产品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