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低温问题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克服的,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电车在低温环境下的性能表现正在逐步改善。以下是一些正在应用和发展中的解决技术和方法:
- 热管理系统优化
- 热泵技术:热泵空调可以将外界环境中的热量以及车辆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废热收集起来,用于加热电池和座舱。如极氪的九源热泵,通过4大废热热源、2大余热热源以及3大辅热热源的深度交互,打破全车热量壁垒,在-20℃低温环境下,仍可以吸收环境余热给电池加热,每小时可实现节能1800瓦以上。
- 电池预热与保温:许多车企采用电池预热功能,在充电或行驶前对电池进行加热,使其快速达到最佳工作温度。例如,长安深蓝C385的动力电池组采用微核高频脉冲加热技术,在零下30℃的环境温度中保持4℃/min的升温速率,能提升50%的动力表现以及缩短15%的充电时间。同时,一些车型还配备了电池保温套等措施,减少电池热量流失。
- 整车热管理集成:理想汽车将热管理系统的泵、阀、换热器等16个主要功能部件集成在一起,减少了零部件数量和管路长度,降低了管路热损失。极氪的速热无霜空调对换热温差、换热面积、换热效率进行了三大优化,综合热交换效率比传统单介质热交换方式提升130%。
- 电池技术改进
- 新型电池材料研发:宁德时代研发的第二代钠离子电池能够在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环境中正常放电,有望在2025年推向市场。固态电池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如上汽集团与清陶能源共同研发的光年固态电池,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和更好的低温性能。
- 电池结构与工艺优化:极氪的第二代金砖电池采用全栈自研的第二代锂离子加速技术,低温综合阻抗降低36%,电导率提升40%,并采用自研复合热盾保温技术。理想汽车和宁德时代共同研发的麒麟5C电池,通过优化电芯内阻、改善电池包散热等问题提升了电池功率,在低温状况下内阻能下降30%,功率能力提升30%。
- 驾驶策略和用户习惯调整
- 合理使用加热功能:优先使用能耗更低的座椅加热和方向盘加热功能,减少空调制热的使用。必须使用空调时,可适当调低温度并选择内循环,以降低能耗。
- 优化驾驶行为:平稳驾驶,避免急加速和急刹车等激烈驾驶行为,可有效降低车辆能耗。将车速控制在60-80km/h的黄金区间,也有助于延长续航里程。
通过以上多种技术手段的综合应用以及用户驾驶习惯的配合,电车低温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未来随着技术的持续创新和发展,电车在低温环境下的性能和使用体验还将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