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并非不搞电车,而是电车发展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呈现出不同的态势和特点,部分国家和地区电车发展相对缓慢,主要有以下原因:
- 政策因素
- 补贴力度差异:与中国相比,一些国外地区对电车的补贴政策力度较弱。如美国,虽然有新能源车补贴政策,但补贴金额和覆盖范围有限,不像中国从国家到地方都有全面且力度较大的补贴,包括购置税减免、购车补贴等。
- 燃油车利益集团影响:欧美等地区燃油车产业利益集团势力庞大,出于维护自身利益考虑,会对政府决策施加影响,阻碍一些激进的电车推广政策出台,导致电车发展政策推进缓慢。
- 产业基础
- 传统燃油车产业根深蒂固:欧美作为汽车工业发源地,燃油车产业历经数百年发展,产业链成熟,从研发、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都已稳定,企业在燃油车领域有巨大的沉没成本,转型电车意味着要对现有产业链进行大规模改造,成本高昂。
- 电池等关键产业发展滞后:与中国相比,部分国外地区在电池研发、生产等关键领域的投入和发展相对滞后,导致电车生产成本较高,性能和续航等方面表现不佳,影响了市场竞争力。
- 基础设施
- 充电桩数量不足:除了少数电车发展较好的国家和地区外,大部分国外地区充电桩普及程度低。如美国2023年公共充电桩数量不到中国一半,在一些偏远地区或中小城市,充电桩更是稀缺,给电车用户带来极大不便。
- 电力供应稳定性问题:一些国家电力供应存在不稳定的情况,无法为电车的大规模推广提供坚实的电力保障,电力供应紧张时,电车充电可能会受到限制。
- 消费观念
- 对传统燃油车的偏好:很多国外消费者尤其是美国消费者,对传统燃油车有深厚的情感和使用习惯,他们更看重燃油车的驾驶性能、加速能力和续航里程等传统优势,对电车的接受度相对较低。
- 对电车技术的担忧:部分消费者担心电车的续航里程、充电时间过长以及电池寿命等问题,尤其是在长途旅行或应急情况下,电车的使用便利性不如燃油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