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当前情况来看,电车整体没有明显的升价趋势,反而有部分车型降价,主要分析如下:
- 市场竞争因素
- 头部品牌降价引发连锁反应:特斯拉、比亚迪等头部品牌持续降价,新势力如小鹏、蔚来等也跟进降价,30万以下车型价格战激烈。如ID.4CROZZ官方直降4.5-5.5万元,起售价13.99万元;ID.6CROZZ降价5.3万元,起售19.59万元。
- 新入局者带来新竞争:新入局者带来了新的游戏规则,比如小米汽车的入局,让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各车企在卷价格的同时,还卷成本、技术和营销。
- 成本因素
- 电池成本下降:碳酸锂价格从2022年高点的60万元/吨跌至2024年的10万元/吨以下,电池成本大幅降低,整车制造成本也随之下降,为车企降价提供了空间。
- 规模效应显现:随着新能源车产销规模扩大,规模化生产使得单位成本进一步下降。
- 政策因素
- 补贴退坡影响有限:2023年新能源汽车补贴全面取消,但购置税免征政策仍在延续,2025年起每辆车最高免税额不超3万元,优惠力度虽减小,但车企未因此普遍提价,部分车企为维持市场份额反而选择降价。
- 以旧换新政策刺激:多地出台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补贴政策,如浙江省对符合条件的换购给予新车实际销售价格40%补贴,最高不超过1200元,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平衡了可能的价格上升因素。
不过,也有一些电车可能存在价格上升的情况,比如搭载固态电池、800V高压平台等新技术的高端车型,由于技术研发成本和生产成本较高,未来价格可能会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