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内饰空间并非普遍都小,但部分电车可能给人内饰空间小的感觉,主要有以下原因:
电池因素
- 电池包布局:电车需要搭载大容量电池来保证续航,电池包通常布置在车辆底部。这会使车内地板高度增加,侵占车内垂直方向的空间,导致车内乘坐空间尤其是头部空间和腿部空间受到影响。例如一些油改电车型,由于底盘结构并非为电池专门设计,为了容纳电池,可能会进一步压缩车内空间。
- 电池包厚度:电池技术虽然不断进步,但目前电池包仍有一定厚度。为了保证车辆的离地间隙和通过性,在车身高度不变的情况下,电池包的厚度会使车内乘员舱空间被向上挤压。
设计因素
- 风阻设计:为了降低风阻以提升续航,很多电车采用了低风阻造型,如“水滴形”车身、溜背式设计等。这类设计会使车辆的垂直高度受限,后排溜背角度较大,侵占后排乘客的头部空间,比如奔驰EQS的溜背造型使其后排头部空间不如传统三厢轿车奔驰S级。
- 一体化设计:部分电车追求车身一体化和外观的流畅性,在设计上可能会牺牲一些内饰空间来实现整体的造型美感。例如一些两门两座的小型电车,为了保持小巧精致的外观,车内空间相对有限。
技术和成本因素
- 空间优化技术不足:部分车企在电车空间优化技术上可能不够成熟,没有充分利用好车内空间。比如在座椅设计、内饰布局等方面不够合理,未能将有限的空间最大化利用。
- 成本限制:为了控制成本,一些电车可能会在车身尺寸、内饰材料等方面进行妥协。在保证基本功能和续航的前提下,减少对内饰空间的投入,导致内饰空间相对较小。
动力系统布局以外的因素
- 前悬和后悬:虽然电车的动力系统有利于缩短前悬和后悬来增加轴距,但有些车型为了满足其他设计需求,如车辆的接近角、离去角,或者为了布置其他部件,前悬和后悬并没有尽可能地缩短,影响了车内空间的最大化利用。
- 前悬架结构:中、高端新能源车型普遍采用前双叉臂式悬架,这种悬架的减震筒和车轮的两头,分别通过两个活动点固定在上下两个叉臂上,对空间的要求很高,会在一定程度上占用车内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