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电车在市场上表现不佳,有以下多方面原因:
技术层面
- 平台相对老化:大众的纯电车大多基于MEB平台开发,面对中国市场如CTP、CTC等先进电池技术,大众的“快充”技术显得落后,且智能化水平没跟上,座舱和驾驶体验与燃油车区别不大。
- 智能配置短板:相比国产新势力品牌,大众电车在智能驾驶和车机系统等智能化配置方面竞争力不足。如大众ID.7VIZZION搭载的ID.OS2.0车机,操作体验感与采用8155车机芯片的产品存在明显差距。
- 制动配置争议:部分车型如大众ID.7VIZZION全系配备鼓刹,尽管大众官方有解释,但消费者对此仍存疑虑。
市场层面
- 价格缺乏优势:大众自认为凭借燃油车口碑能在新能源车领域立足,所以部分纯电车定价较高,与竞品相比性价比不高。如大众ID.7VIZZION指导价22.7777-26.2777万,与特斯拉对标,但产品力却未达消费者预期。
- 市场需求分化:欧美市场需求不高,美国市场销量甚至腰斩。在中国市场虽有一定增长,但整体在全球市场呈现疲软态势,成为一个在各地都不太讨好的“折衷产物”。
- 竞争日益激烈: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激烈,国产新势力品牌迅速崛起,如比亚迪、蔚来等在续航里程、智能化、性价比等方面优势明显,抢占了大量市场份额。
营销与服务层面
- 营销手段传统:作为传统燃油车企,大众在营销手段上没有跟上国产新能源车企的步伐,依然依赖传统广告,在用户运营和社群建设上能力不足,曝光率较低,与消费者的互动和价值认同建立不够。
- 配套设施滞后:在一些市场,充电站等相关配套设施布局缓慢,消费者对基础设施的不信任也进一步加剧了市场困境,影响了大众电车的销售。
宏观与政策层面
- 经济环境影响:欧洲经济复苏乏力,整体经济环境低迷,消费者对高价值商品的购买能力下降,对电动汽车这种非必需品的购买意愿不强。
- 补贴政策调整:部分地区政府补贴逐步减少,购车成本显著增加,抑制了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如德国自2023年起,纯电动汽车的补贴额度大幅减少,直接影响了市场销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