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市面上的电车电池主要有锂离子电池、铅酸电池和镍氢电池等类型,相对来说锂离子电池更容易自燃,具体分析如下:
- 锂离子电池
- 化学特性:锂离子电池的电解液是有机物,属于易燃物质。当电池遭受挤压、穿刺、高温等情况时,内部的正负极之间的隔膜可能会破裂,导致正负极接触短路,瞬间释放大量热量,进而引发热失控,最终导致电池自燃。例如,高能量密度的811三元锂离子电池,镍含量高,充放电稳定性差,自燃风险相对较高。
- 使用情况:过充、过放是导致锂离子电池自燃的常见原因之一。当电池在充电时,若BMS管理系统失效,继续充电可能使电池内部的锂枝晶刺透电池隔膜,使正负极接触短路,产生巨大热量引发自燃。此外,长期高温环境也会加速电池内部的化学反应,增加热失控的风险。如在炎热的夏天,车辆长时间在太阳下暴晒,电池温度大幅上升,容易引发自燃。
- 生产质量:一些劣质或不合格的锂离子电池,可能采用了质量不佳的电芯、隔膜等材料,或者生产工艺不达标,存在内部短路等隐患,在使用过程中更容易出现自燃现象。
- 铅酸电池:铅酸电池通常使用硫酸作为电解液,具有良好的抗燃性能和抗高温性能,不易被点燃。正常情况下,铅酸电池的安全性较高,不容易发生自燃。不过,当铅酸电池出现线路老化、充电器使用错误等情况,导致短路时,内部的水被电解产生的氢气和氧气达到一定浓度,遇到明火等也可能会引发燃烧或爆炸,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
- 镍氢电池:镍氢电池的热失控温度较高,相比锂离子电池,在热失控时燃烧或爆炸的风险相对较低。但在过度充电或短路等极端情况下,镍氢电池也可能会引发燃烧事故,不过发生的概率相对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