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贸新形态主要有以下几种:
从贸易模式角度
- 跨境电商:借助互联网平台实现商品和服务的跨国交易,是当前外贸新形态的典型代表。企业通过跨境电商平台,可直接面向全球消费者销售产品,打破了传统贸易的地域限制和中间环节。2022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2.1万亿元,其中出口1.53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0.1%,占全国出口总值的6.4%。
- 市场采购贸易:指在特定市场集聚区内采购的、单票报关单商品货值15万美元以下,并在采购地办理出口商品通关手续的贸易方式。这种模式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了便捷的出口渠道,2022年,全国新设市场采购贸易试点8个,总数达39个;据商务部统计,出口8884亿元,占外贸出口比重为3.7%。
- 新型离岸贸易:传统跨境与离岸贸易借助数字技术支撑、通过对海外流通设施和国际物流枢纽的有序布局,由平台、电商、跨境物流与离岸服务融合形成的外贸新业态。如上海集成电路委外加工、苏州服务于供应链的全球采购、海南和厦门的大宗商品离岸转手买卖等。
- 保税维修:顺应“制造+服务”融合发展新趋势和跨国公司供应链升级新要求发展起来的贸易形态。企业可在保税区域内开展维修业务,对进口的设备、零部件等进行维修后再出口。2022年,保税维修进出口达1984亿元,同比增长32.7%。
从产品与产业角度
- “新三样”产品出口:以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和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产品出口,逐渐取代传统劳动密集型“旧三样”产品出口,成为外贸新的增长点。体现了中国在新能源、高科技领域的产业升级和出口结构的优化。
- 智能化产品出口:智能家电、智能仿生手、智能按摩椅等智能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逐渐增加,反映了中国外贸产品向智能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 绿色低碳产品出口:如氢能自行车、LNG(液化天然气)动力船舶等绿色低碳产品的出口增长迅速,契合全球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展现了中国外贸的绿色化发展方向。
从贸易服务与配套角度
- 海外仓:国内企业在海外建立的仓库,用于存储货物。企业可提前将货物存储在海外仓,当有订单时能快速从海外仓发货,缩短配送时间,提高客户满意度,增强市场竞争力,是跨境电商重要的配套服务之一。
- 供应链金融:围绕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为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等金融服务,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保障供应链的稳定运行,促进贸易发展。通过对供应链数据的分析和运用,金融机构能更准确地评估企业风险,提供更精准的金融服务。
- 全托管:一些跨境电商平台推出的全托管服务模式,为商家提供从商品上架、销售、物流到售后的一站式服务,商家只需负责供货,降低了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门槛和运营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