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电车并非完全发展不起来,但相比中国和欧洲等地区,其发展速度较为缓慢,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价格与成本因素
- 车辆价格较高:美国市场上电动汽车的平均价格相对较高,与燃油车相比存在较大价差。例如,2024年美国市场电动汽车平均价格比主流车型高近19%。
- 生产成本难控:由于关联电动汽车电池生产的采矿、提炼和零部件制造多在中国等地区进行,美国不少车企需重新调整自身的电池供应链结构,导致成本攀升。
- 补贴政策限制:拜登政府虽有电动汽车补贴政策,但买家若要获得电动汽车最高7500美元的联邦税收抵免,就必须买在北美组装生产的电动汽车,且从2024年起,符合税收抵免条件的在美销售电动汽车不得包含中国企业等“受关注外国实体”制造或组装的电池组件,这限制了消费者的选择。
市场与消费偏好因素
- 偏爱大型车辆:美国人普遍偏好SUV和皮卡等大型车辆,而大型电车的开发和推广相对滞后。如2023年美国SUV平均重量4969磅,卡车5840磅,美国人对车辆空间、动力和载货能力有较高要求,目前市场上能满足这些需求的电车产品相对较少且价格高昂。
- “里程焦虑”问题:美国地域广阔,消费者对于车辆续航里程有较高期望,担心电动汽车在长途行驶或偏远地区会出现电量不足的情况,而目前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和充电便利性还不能完全消除这种担忧。
- 燃油成本较低:美国的汽油和柴油价格相对较低,与部分欧洲国家相比差距明显,如2024年2月美国一加仑汽油均价3.49美元,而法国为7.50美元,较低的燃油成本使得消费者缺乏足够的经济动力去选择电动汽车。
基础设施因素
- 充电桩数量不足:美国的充电桩基础设施建设远远赶不上需求。拜登先前承诺2030年时全美要建成50万个公共充电桩,但按美国能源部估算,建成120万个公共充电桩才能基本满足应对气候变化需求。目前,美国各类可供使用的公共充电桩约17.1万个。
- 设施质量参差:公共和私营充电桩存在质量参差不齐,充电接口不通用等问题,这给电动汽车用户带来了不便,影响了电动汽车的使用体验和推广。
政策与政治因素
- 政策摇摆不定:拜登政府虽有推动电动汽车发展的计划,但在选举年等政治因素影响下,政策出现调整,延缓汽车全面电气化步伐,允许汽车制造商以油电混合车、更节油车等电动汽车以外的技术途径替代。
- 贸易保护影响:美国政府为保护本土车企,对中国等国家的电动汽车和相关零部件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限制了更具性价比的产品进入美国市场,也影响了全球产业链的合作与发展,不利于美国电动汽车产业降低成本和提升竞争力。
- 政治争议干扰:美国政治环境中,电动汽车议题成为政治争议的一部分,不同政治派别之间存在分歧,导致一些政策难以顺利推进,车企和消费者也受到政治不确定性的影响,对电动汽车的发展持观望态度。
技术与产业因素
- 电池技术突破慢:尽管电池技术在不断进步,但相比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美国在电池技术研发和创新方面的速度相对较慢,电池成本、能量密度、充电速度等关键指标的提升不够显著,限制了电动汽车的性能和市场竞争力。
- 产业配套不完善: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需要完善的上下游产业配套,包括电池原材料供应、零部件制造、售后服务等。美国在这些方面的产业体系不够完善,供应链存在薄弱环节,影响了电动汽车的生产效率和质量,也增加了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