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自燃并非很少出现伤亡,是否出现伤亡取决于多种因素,具体如下:
- 电车类型及自燃场景
- 电动自行车:如果在室内、楼道等狭窄且人员密集的空间自燃,由于电动自行车车体大部分使用易燃可燃材料,一旦起火,燃烧速度快,并产生大量有毒烟气,人员逃生困难,极易造成伤亡。如2021年7月18日,杭州发生的“7?18”电瓶车自燃事故,父女骑电动车突然起火爆燃,最终导致1人死亡、2人受伤。
- 电动汽车:若在地下车库等封闭环境中自燃,可能会引发“火烧连营”,造成巨额财产损失,不过由于车库一般不是人员密集活动区域,在及时发现和疏散的情况下,可能不会造成人员伤亡。如2025年2月17日,温州永嘉某小区地下车库中,一辆电车在凌晨自燃,火势蔓延导致8辆汽车不同程度损毁,其中3辆几乎报废,但无人员伤亡。
- 发现及救援的及时性
- 及时发现并处置:如果自燃被及时发现,附近人员能够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如使用灭火器灭火、疏散人群等,或者消防人员能快速赶到现场进行救援,就能有效控制火势,减少伤亡。如2020年龙岗区布吉龙岭新村的电动车深夜自燃事故,因附近居民及物业管理处反应迅速,用灭火器控制住了火势,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 发现不及时:若自燃发生在夜间等人们熟睡或不易察觉的时段,或者在偏远无人的地方,未能及时发现和救援,火势就可能迅速蔓延,增加人员伤亡的风险。
- 安全措施及设施配备
- 配备完善:在一些管理规范、安全设施齐全的场所,如安装了智能喷淋系统、防火卷帘、烟雾报警器等消防设施的地下车库,或者有完善的充电管理和安全检查制度的小区,电车自燃时能够及时触发消防机制,降低火势蔓延速度和危害程度,减少伤亡。
- 配备缺失:若场所消防设施老化、损坏或缺失,如消防喷淋系统失效、防火卷帘无法正常闭合等,就无法在自燃发生时发挥应有的作用,可能导致火势失控,造成严重伤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