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电车并非都没有L2级智能辅助驾驶,部分纯电车没有L2主要有以下原因:
成本因素
- 硬件成本:L2级智能辅助驾驶需要配备多种传感器,如摄像头、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等,还需要有高算力的芯片来进行数据处理。这些硬件的成本较高,会使车辆的整体成本上升。对于一些主打低价、高性价比的纯电车,车企为了控制价格,会选择不配备L2级智能辅助驾驶系统。例如一些10万元以下的纯电车型。
- 软件成本:开发和优化L2级智能辅助驾驶的软件也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投入。软件的研发、测试、迭代都需要成本,车企可能会因为成本考量,在一些车型上放弃L2级智能辅助驾驶的配置。
技术因素
- 技术积累不足:智能辅助驾驶技术需要车企有一定的技术积累和研发能力。一些新进入市场的车企或技术实力相对较弱的车企,可能在L2级智能辅助驾驶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上还不够成熟,无法为车辆配备L2级智能辅助驾驶。
- 适配难度大:纯电车的电子电气架构等与传统燃油车有所不同,要将L2级智能辅助驾驶系统与纯电车的整体架构进行适配,需要解决很多技术难题。比如电池管理系统与智能驾驶系统的协同工作等问题,如果解决不好,会影响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市场定位因素
- 目标客户需求:部分纯电车的目标客户群体对智能辅助驾驶的需求不高,他们更关注车辆的价格、续航里程、空间等基本因素。车企为了满足这部分客户的需求,会把资源更多地投入到这些方面,而不是L2级智能辅助驾驶。
- 品牌定位差异:一些主打高端、科技的纯电品牌会将L2级智能辅助驾驶作为标配或重要卖点,但一些主打实用、经济的品牌可能不会将其作为重点,导致部分车型没有L2级智能辅助驾驶。
法规和政策因素
- 法规限制:虽然L2级智能辅助驾驶在技术上已经相对成熟,但在一些地区,相关的法规和标准还不够完善,对于智能辅助驾驶的使用场景、责任界定等问题还没有明确规定。这可能会让车企在推广L2级智能辅助驾驶时有所顾虑,不敢轻易为车辆配备。
- 政策引导:政府的政策导向可能会影响车企的产品策略。如果政策更倾向于鼓励车辆在其他方面的发展,如节能减排、安全性能等,车企可能会将资源更多地投入到这些领域,而在智能辅助驾驶方面的投入相对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