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并非都会自燃。据央视网报道,近六年的新能源汽车火灾报告显示,电车自燃率呈下降趋势,已经从2021年的1.85/10000降低到了2023年的0.96/10000。以下是具体分析:
电车自燃的原因
- 电池热失控:碰撞、浸水、老化都有可能引发电路短路进而引起电池热失控。另外,电池包本身温度不均匀、局部区域温度高、过充过放、外部短路、内部短路等,也可能导致电池热失控,进而引发自燃。
- 电池质量问题:电池企业在电芯制造过程中混入粉尘杂质、极片边缘毛刺,枝晶、析锂等,可能在后续使用中引发自燃。
- 充电不当:快速充电时,导电性不好的锂电池容易产生大量热量,温度急剧升高,导致热失控。车主操作不当,如充电时间过长、滥用充电插头等,也可能使电车在充电过程中发生自燃。
- 外部因素:车辆碰撞、异物刺入、高温暴晒等可能会触发动力电池热失控的现象产生。尤其是电车的动力电池基本布置在汽车的底盘位置,容易发生刮擦或者磕碰,这些不稳定的因素都极易诱发电池内部的化学反应,从而带来过热风险。
电车不会必然自燃的依据
- 技术进步:随着电池制造技术的成熟和整车制造水平的提升,以及安全监测、热控制技术以及电池安全验证水平的不断提高,锂离子电池安全性会不断提升。许多车企和电池厂商在电池的材料、结构、电池管理等方面不断改进,比如在结构设计上,进行防尘防水、防火阻燃、泄气阀等设计,还有车企采用新型设计,如小米SU7采用“电芯倒置”技术,最大程度保证乘员舱安全。
- 安全标准严格:我国对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标准不断提高和完善,如规定所有国产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一旦发生热失控引发的起火,中间间隔时间至少达到五分钟,《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明确指出,电池在热失控后应达到“不起火、不爆炸”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