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轨电车和有轨电车都是常见的城市公共交通工具,以下是它们的具体介绍:
无轨电车
- 定义:无轨电车通常指一种通过“辫子”(集电杆)向架空线网取电、车载电动机驱动,不依赖固定地面轨道行驶的道路公共交通工具。
- 发展历程
- 新兴阶段:1882年,世界上首台无轨电车在德国柏林面世;1901年,德国柯尼斯坦柏市和柯尼斯布拉姆市正式运行首个载客的无轨电车系统。
- 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20-50年代初,在北美进入全盛时期,欧洲一些国家也大量发展。
- 衰退阶段:20世纪50-60年代,因私人汽车增加、大功率柴油发动机的公交应用及地铁建设等,一些国家相继取消无轨电车。
- 复兴阶段:1973年石油危机后重新受到关注,21世纪成为众多城市绿色公交主力。
- 分类:根据能源系统可分为纯电动的单能无轨电车和双源无轨电车;按结构可分为单机车和铰接式无轨电车。
- 特点
- 优点:污染少、噪音小、使用寿命长、维修保养方便;双源无轨电车还可脱线行驶,提高了机动灵活性。
- 缺点:必须在架空线网下行驶,对城市道路交通有一定阻碍;线路灵活性相对受限,难以随意改变行驶路线。
有轨电车
- 定义:有轨电车是采用电气牵引轮轨导向的低地板式电动车辆,在专用轨道上运行,具有多种路权方式,以地面线路为主的中低运量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 发展历程
- 新兴阶段:1879年,德国西门子公司在柏林工业博览会上展示世界上第一辆有轨电车。1888年,美国弗吉尼亚州里兹门德市建成第一个投入商业运营的有轨电车系统。
- 衰落阶段:随着小汽车兴起,有轨电车准点率和运行速度下降,加之二战对轨道破坏严重,20世纪40-60年代逐渐衰落。
- 复兴阶段:20世纪70年代,因石油和环境问题,欧洲大部分国家对传统有轨电车升级改造,使其重新回到人们视野。
- 分类
- 按车轮型式:可分为钢轮钢轨和胶轮导轨。
- 按地板高度:有70%和100%低地板车辆。
- 按车辆长度:有单节车和铰接车。
- 特点
- 优点:节能环保、形象美观;运行稳定性高,不会出现无轨电车脱线等情况;有专用轨道,受其他交通干扰小,能较好地保障运行时间。
- 缺点:建设成本高,需要铺设专用轨道;线路灵活性差,一旦建成难以更改;运营速度相对地铁等较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