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爬坡评测标准通常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动力性能相关
- 最大爬坡度:这是电车爬坡能力的关键指标,指电车在满载(或特定负载)状态下,能够爬上的最大坡度,一般用百分比或角度来表示。如国际标准坡度采用百分比坡度,行进100米,垂直高度上升1米,则坡度为1%。
- 扭矩输出:电动机的扭矩决定了电车的爬坡力量,扭矩越大,爬坡能力相对越强,需关注电机在不同转速下的扭矩输出特性,尤其是低速扭矩,因为爬坡时通常处于低速状态。
- 功率储备:功率较大的电车在爬坡时更有优势,可在短时间内输出较大能量,保证爬坡的速度和动力,除了额定功率,还要考虑电机的峰值功率以及能维持峰值功率的时间。
电池与续航相关
- 电量保持:在爬坡过程中,电池电量的消耗速度和剩余电量情况是重要考量,需测试在不同坡度、不同距离的爬坡后,电池的剩余电量,评估电量消耗是否合理,是否会因爬坡导致电量过快下降影响后续行驶。
- 电池热管理:爬坡时电池高负荷工作会产生热量,良好的电池热管理系统能确保电池在适宜温度范围内工作,避免因过热或过冷导致电池性能下降,影响爬坡能力和电池寿命。
车辆稳定性相关
- 车身姿态:包括车辆在爬坡过程中的倾斜角度、是否出现侧倾或俯仰现象等,稳定的车身姿态可确保驾驶安全和舒适性,防止车辆失控或发生侧翻等危险。
- 轮胎抓地力:轮胎与坡面的摩擦力直接影响电车的爬坡能力和稳定性,需评测轮胎在不同坡度、不同路面材质(如干燥、潮湿、冰雪等)下的抓地力,以及轮胎的花纹、材质和气压对抓地力的影响。
- 电子稳定系统:如车辆的电子稳定程序(ESP)、牵引力控制系统(TCS)等,在爬坡时能起到防止车轮打滑、保持车辆稳定行驶的作用,要考察这些系统在爬坡过程中的介入时机、效果以及对车辆操控性的影响。
操控性能相关
- 驾驶模式:不同驾驶模式下电车的爬坡性能可能不同,如经济模式、标准模式和运动模式等,需测试在各种模式下的爬坡表现,评估驾驶模式切换的便利性和对爬坡性能的影响。
- 制动性能:制动系统在爬坡过程中同样重要,尤其是在需要停车或减速时,要评测制动距离、制动踏板的感觉以及制动系统的热衰退性能等,确保制动系统在爬坡过程中能可靠工作。
测试环境相关
- 环境温度:低温会降低电池性能和电机效率,高温可能导致电池和电机过热,通常会在不同温度环境下进行爬坡测试,如极寒、常温、高温等,以全面评估电车在各种环境下的爬坡能力。
- 路面条件:包括干燥路面、潮湿路面、冰雪路面等不同路况,不同路面的摩擦力和附着力不同,对电车的爬坡能力影响较大,像在2023懂车帝冬测中就有冰雪爬坡测试项目,模拟冰雪爬坡场景,考察车辆电子稳定系统的工作逻辑和驱动系统的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