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战争中一般不使用电车作为主要作战车辆或大规模应用于军事行动,主要有以下多方面原因:
- 续航与充电问题
- 续航里程限制:电车的续航里程相对有限,通常在几百公里以内,即使是一些长续航的民用电动汽车,在实际使用中也很难达到理想的续航数据。而军事行动往往需要车辆在复杂环境下长时间、长距离地机动,可能深入到没有充电设施的偏远地区,电车的续航能力很难满足这种高机动性的作战需求。
- 充电设施与时间:充电设施在战场上难以快速部署和保障,而且电车充电时间长,即使是快速充电也需要几十分钟甚至更长时间,这在分秒必争的战场上是难以接受的,会严重影响作战效率和部队的机动性。
- 动力与性能问题
- 动力输出特性:虽然电车的扭矩输出在某些情况下有一定优势,但总体而言,与传统燃油发动机相比,电车在大功率、高转速输出等方面存在短板,难以满足军事车辆对于高功率、强越野性能的要求。例如坦克、装甲车等需要强大的动力来突破复杂地形、进行快速冲锋等,电车的动力性能很难达到这些要求。
- 可靠性与耐久性:军事行动中的车辆需要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运行,如高温、低温、沙尘、泥泞等。电车的电池、电机等关键部件在这些环境下的可靠性和耐久性面临严峻考验,相比之下,传统燃油动力系统经过长期的军事应用验证,具有更好的环境适应性和可靠性。
- 后勤与保障问题
- 电池维护与更换:电车的电池组是一个复杂且昂贵的部件,在战场上电池的维护、保养和更换都非常困难。电池组出现故障或损坏后,很难在前线进行快速修复,需要专业的设备和技术人员,这会给后勤保障带来巨大压力。
- 资源与通用性:现代战争的后勤保障体系是基于传统燃油等能源建立的,大规模使用电车将需要重新构建一套全新的后勤保障体系,包括电池生产、运输、充电设施建设等,这在战时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而且军队中的各种装备通常需要考虑通用性和互换性,电车与现有的燃油装备在能源供应、零部件等方面无法通用,会增加后勤保障的复杂性和成本。
- 战术与安全问题
- 电磁信号特征:电车的电力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较强的电磁信号,这在战场上容易被敌方的电磁探测设备发现,增加了车辆和部队暴露的风险,不利于战术隐蔽和突袭行动。
- 电磁脉冲威胁:现代战争中存在电磁脉冲武器等威胁,电车的电子控制系统和电池等对电磁脉冲较为敏感,一旦受到电磁脉冲攻击,很可能会导致车辆瘫痪,丧失作战能力,而传统燃油车辆相对而言受电磁脉冲的影响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