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整体趋势来看,电车未来涨价的可能性较小,更多的可能是保持稳定或继续降价,以下是具体分析:
- 成本因素
- 原材料成本下降:电池级碳酸锂等关键原材料价格已大幅下跌,整车制造成本显著降低,为车辆降价提供了空间。
- 规模效应凸显:全球动力电池产能快速扩张,甚至出现产能过剩现象,电池厂商为争夺市场份额会降低价格。车企生产规模扩大,也会使单车研发和生产成本降低。
- 技术进步推动:电池技术不断进步,如固态电池若实现量产,将大幅降低成本。电池组装技术改进,如CTP3.0技术,可简化结构、降低成本。
- 市场竞争因素
- 市场竞争激烈: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白热化,10-20万元是渗透率主战场,20-30万元是差异化和新技术爆发地,30万元以上区间持续扩容。各车企为抢占份额,纷纷降价或推出优惠政策。
- 行业增速放缓:新能源汽车整体增速放缓,消费者对价格更为敏感,车企为吸引消费者,会尽量控制价格或采取降价策略。
- 政策因素
- 补贴政策:财政部提前下达2025年超98.85亿元新能源汽车补贴,缓解车企成本压力,降低了通过涨价来维持利润的必要性。
- 产业扶持:各国政府为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出台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旨在让新能源汽车更具价格竞争力,间接抑制了电车涨价。
不过,在某些特定情况下,电车也可能出现局部或短期的价格上涨:
- 高端智能化配置增加:随着智能化和自动驾驶技术发展,部分车企大量投入高端智能配置,如英伟达Thor芯片等,导致成本上升,可能使部分中高端车型价格上涨。
- 特殊时期供求关系变化:若遇到特殊情况,如自然灾害、重大公共事件等影响生产供应,或某款车型市场需求突然大增、供不应求,车企可能会适当提高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