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北,并不是完全看不见电车,只是相较于南方地区或部分中部地区,电车的数量相对较少,这主要是由气候、基础设施、使用成本和消费观念等因素导致的,具体分析如下:
- 气候条件
- 电池性能受限:东北地区冬季漫长且寒冷,平均气温在零下15摄氏度左右,极端低温可达零下25摄氏度甚至更低。而锂电池的最佳工作温度区间为20℃-30℃,在低温环境下,电解质移动速度变慢,锂离子转移活性受到影响,导致电池充放电性能下降,续航里程大幅缩水,一般在零度时容量减少20%,零下20度时容量只剩下65%。
- 能耗增加:冬季需要使用空调暖风来保持车内温度,电车的暖风主要通过电加热实现,相当于开启一个大功率电器,会增加耗电量,进一步缩短续航里程。此外,低温还可能导致车辆的电子元件、轮胎等性能下降,影响车辆的整体使用效果。
- 基础设施
- 充电桩数量不足:东北地区的充电桩覆盖率相比南方地区明显较低,城市中充电桩的分布不够广泛,且在一些偏远地区或中小城市,充电桩的数量更是稀少,甚至有的地方根本没有充电桩。
- 充电不便:即使有充电桩,也存在充电速度慢、排队时间长等问题,特别是在冬季,由于电池需要预热到一定温度才能正常充电,会进一步延长充电时间。
- 使用成本
- 车价折损:在东北的二手车市场上,新能源电车的保值率相对较低,由于电池衰减等因素,使用几年后的电车在二手市场的价格往往比同年限的燃油车低很多。
- 保险费用:新能源电车的保险费用普遍比燃油车高,这也增加了车主的使用成本。
- 消费观念
- 传统观念影响:长期以来,燃油车在东北地区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消费者对燃油车的性能、可靠性和加油的便捷性等方面比较熟悉和信任,对于新能源电车这种相对较新的事物,部分消费者存在观望态度,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接受和认可。
- 对新技术的担忧:一些消费者对新能源电车的技术成熟度、安全性等方面存在担忧,尤其是在东北的特殊气候条件下,担心电车会出现各种问题,影响正常使用。
不过,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政府对新能源产业的支持和推广,东北地区的新能源电车数量也在逐渐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