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国家并非完全禁止电车,只是有部分国家在特定情况下对电车使用有所限制,或者一些车企调整电动化计划,主要有以下原因:
能源供应方面
- 电力短缺风险:如瑞士,该国多依赖水电且需从法国、德国进口电力,俄乌战争导致其电力进口受影响,面临能源危机,为保障电力供应,政府起草了在能源危机达特定级别时部分限制电车使用的提案。
- 发电结构与转型难题:欧盟部分国家在逐步淘汰化石燃料发电,转而使用太阳能、风能等不稳定的可再生能源发电,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增长快,若大量普及电车,夜间充电时太阳能、风能无法满足,会使电力供需矛盾加剧。
基础设施方面
- 充电桩数量不足:据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数据,2017-2023年期间,欧盟电车销量增长速度是充电桩安装速度的三倍。2023年整个欧盟安装了超15万个公共充电桩,远不能满足需求。ACEA表示欧盟每年需新增充电桩数量要达2023年的8倍才行。
- 配套设施不完善:除充电桩外,电池回收系统等相关配套也不完善,制约了电车产业的发展。
成本与市场方面
- 补贴政策调整:2024年欧洲至少有六个国家收缩或完全取消了电车补贴。如德国,原购买纯电汽车可获9000欧元补助,后变为4500欧元,且在2023年12月突然终止补贴,影响了6万辆电车的销售。
- 电车价格较高:调研机构JATO的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欧洲电车的平均价格约为52.4万元人民币,差不多是燃油车价格的两倍。
- 传统观念影响:在欧洲,汽车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身份、地位和品味的象征,传统燃油豪车的社交属性和文化价值较高,消费者对传统燃油车的认可度根深蒂固,电动豪车的市场地位短期内难以与传统燃油车相比。
技术与产业方面
- 技术发展方向多元:欧洲除了电动汽车技术,还在积极探索合成能源、氢能源等其他替代能源,由于本身拥有丰富的化石能源资源,对电动汽车的投入和研发相对较少。
- 产业依赖与竞争压力:欧美汽车产业对中国产业链有一定依赖,在与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竞争中,感觉难以突破市场竞争壁垒,部分欧美车企在电车领域的发展有所放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