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上没有E座主要是基于以下一些历史、习惯和布局设计等方面的原因:
- 国际惯例与传统布局
- 在国际航空和铁路座位编号的传统习惯中,通常一等座或商务座的布局一般是2+2或2+1的形式,二等座则多是3+2或2+3的形式。以常见的3+2布局为例,从靠窗开始,依次是A、B、C、D、F,这种编号方式是从飞机座位编号沿用而来的。在飞机上,靠窗的座位一般是A和F,靠过道的座位是C和D,B则处于三个连座的中间位置。这种编号体系已经被广泛接受和使用,形成了一种行业标准和惯例,电车在设计座位编号时也参考了类似的规则。
- 方便乘客识别与使用
- 采用这种编号方式,乘客可以更方便地根据车票上的座位信息找到自己的座位。比如,看到座位号是A,就知道是靠窗位置,D或F就是靠过道位置。如果增加E座,可能会打破这种简洁明了的对应关系,让乘客在寻找座位时产生混淆,尤其是对于不熟悉新编号规则的乘客来说,可能会增加不必要的麻烦。
- 车厢布局与空间利用
- 电车车厢的空间和布局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如乘客的通行便利性、行李放置空间等。现有的座位编号方式与车厢的整体布局相匹配,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座位的合理排列,以满足不同乘客数量和需求。如果增加E座,可能需要对整个车厢的座位布局进行重新调整,这不仅会影响车厢内的空间利用率,还可能涉及到车辆设计和制造的诸多问题,增加成本和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