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电车(新能源汽车)数量预计会增加,主要原因如下:
- 政策支持
- 牌照政策:自2023年1月1日起,上海除纯电动汽车外,插混和增程式新能源汽车都已不再发放新能源绿牌,而归入与燃油车一样的蓝牌管理,需要竞拍。但9月9日发布的《关于贯彻促进消费品以旧换新决策部署进一步支持本市新能源汽车以旧换新有关工作的通知》,对名下拥有特定车辆的个人用户通过以旧换新方式购买纯电动汽车,支持申领专用牌照,为纯电动汽车购买者提供了便利。
- 补贴政策:《上海市关于进一步加大力度推进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实施方案》等政策,提高了报废旧车并购买新能源乘用车的补贴标准,刺激了消费者以旧换新购买电车的意愿。
- 清洁空气计划:《上海市清洁空气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加快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鼓励私有乘用车电动化,到2025年,个人新增购置车辆中纯电动车辆占比超过50%,这一目标的设定将推动电车数量增长。
- 市场需求与消费观念转变
- 环保意识增强:消费者环保意识不断提高,越来越倾向于选择低碳、环保的出行方式,电车零排放或低排放的特点符合环保需求。
- 使用成本优势:在日常使用中,电车的充电成本一般低于燃油车的加油成本,且保养费用相对较低,长期来看能为车主节省一定费用。
- 技术进步与产品丰富:电车技术不断发展,续航里程不断提高,充电时间逐渐缩短,车辆性能和安全性也不断提升,同时市场上电车的车型和品牌日益丰富,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 充电设施增加:上海持续加大对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充电桩数量不断增加,分布范围也越来越广,包括居民区、商业区、高速公路服务区等,减少了消费者对电车充电不便的担忧。
- 配套服务优化:除了充电设施,相关的配套服务也在不断优化,如充电网络的智能化管理、充电预约、故障维修等服务,提高了电车使用的便利性和可靠性。
- 产业发展需求
- 汽车产业转型:上海是中国重要的汽车产业基地,发展电车有助于推动汽车产业向智能化、电动化方向转型,提升产业竞争力,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如电池制造、电机研发、智能驾驶等领域。
- 产业集群效应:上海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吸引了众多新能源汽车企业和相关配套企业落户,产业集群效应将进一步促进电车的生产和销售,推动电车数量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