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电车是否溢价严重,不能一概而论,需要从不同维度和市场情况来分析,具体如下:
从整体市场发展角度
- 曾经存在明显溢价阶段:在新能源电车发展初期,部分品牌和车型凭借技术领先性、科技前瞻性以及独特概念,存在较高溢价。如特斯拉ModelS/X、高合HiPhiX/Z等,早期消费者为其前沿技术和未来感概念买单。
- 当前溢价能力被挤压:如今技术快速普及,高压快充、智能驾驶等技术已下沉到10万级车型。市场竞争激烈,“技术平权”导致多数车企难以依靠技术形成高溢价,整体溢价能力下降。
从不同价格区间车型角度
- 高端车型:部分高端新能源电车品牌存在一定溢价。如保时捷Taycan,指导价100.8万,降价后80.7万起,仍被认为品牌溢价超过60万,因20多万国产纯电车性能与其无太大差异。奔驰EQE系列也类似,上市四五十万,降至20多万仍销量不佳,被指配置差、溢价严重。
- 中低端车型:中低端新能源电车在补贴退坡等因素影响下,价格有上涨情况,但更多是为了平衡成本,并非单纯溢价。如某款微型电动车补贴取消后售价从5万涨到6万,比亚迪元PLUS购车成本增加约15%。整体来看,中低端车型在性价比上更具竞争力,消费者能以相对较低价格获得不错配置和性能。
从品牌角度
- 传统豪华品牌转型:传统豪华品牌在新能源领域转型推出的车型,部分存在品牌溢价与实际产品力不匹配的情况。它们试图依靠燃油车时代的品牌影响力维持高价格,但在新能源领域的技术和产品特色不够突出,消费者不买账,如BBA的部分纯电车型。
- 新势力品牌:新势力品牌早期靠技术和服务创新有一定溢价空间,如蔚来换电技术。但随着竞争加剧,新势力品牌为抢占市场,纷纷推出高性价比车型,品牌溢价逐渐降低,如小鹏推出极致性价比车型后,品牌后续的溢价能力面临挑战。
从消费者感知角度
- 理性消费趋势:消费者对新能源电车的认知和消费观念逐渐成熟,更加理性,注重性价比和实际使用需求。对于高价新能源车,会对比同价位或低价位车型的配置、性能等,若差异不明显,就会认为存在溢价。
- 贬值问题影响:新能源车迭代快,消费者购车后车辆贬值快,如45万的新势力纯电SUV两年后二手车价仅20万左右。这使消费者在购车时更谨慎,对溢价接受度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