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三省并非完全不考虑电车,但相较于其他地区,电车在东三省的市场占有率相对较低,主要有低温影响续航、基础设施不完善、安全隐患增加和使用成本高等原因,以下是具体分析:
- 低温影响续航
- 电池活性降低:目前大多数电车采用锂离子电池,其性能受温度影响较大。在低温环境下,电池内部的化学反应速率减缓,电池活性降低,导致电池的可用容量减小,进而使续航里程大幅缩短。有数据显示,气温每下降1度,电池的相对容量就会下降大约0.8%。
- 能耗增加:冬季东三省气温低,车内需要开启暖风来保持舒适的温度,而暖风系统需要消耗大量的电能,这进一步加剧了电量的消耗,使续航里程进一步减少。一般来说,低温开暖风时,电车的行业续驶里程平均下降约40%。
- 基础设施不完善
- 充电桩数量少:与南方发达地区相比,东三省的公共充电桩数量相对较少,充电桩的分布也不够合理,很多地方难以找到方便的充电设施。数据显示,2023年东三省的公共充电桩增量总和不到全国的3%,很多城市的新能源车和充电桩的比例超过20:1。
- 充电速度慢:在低温环境下,不仅电池的充电容量会降低,充电速度也会变慢,这使得充电时间大幅增加,给用户带来不便。
- 安全隐患增加
- 车身结冰:纯电动车转换效率高,放电时几乎不发热,行驶一段时间后,车身上的冰无法像燃油车那样依靠发动机热量融化。如果冰面位于轮胎间隙、转向机构、制动机构等位置,可能会影响运行甚至带来安全隐患。
- 制动性能下降:低温会使轮胎变硬,抓地力下降,同时也会影响制动系统的性能,增加制动距离,在冰雪路面上行驶时,电车的操控稳定性和安全性相对燃油车更差。
- 使用成本较高
- 电池寿命缩短:低温环境会加速电池的老化,缩短电池的使用寿命,这意味着车主需要更早地更换电池,增加了使用成本。
- 维修成本增加:由于电车的技术含量较高,其维修成本相对燃油车本来就偏高,在东三省,低温环境可能导致一些零部件更容易出现故障,进一步增加了维修成本。
不过,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电池热管理技术、充电技术等在不断提升,新能源汽车在东三省的使用体验也在逐渐改善。而且,东三省当地政府也在积极出台政策,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