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电池通常不凹进去主要有以下原因:
- 结构与安全因素
- 防护需求:平整的电池包设计可以使电池底部有更均匀的支撑和防护,降低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因底部受到撞击、刮擦而导致电池损坏的风险。如果电池凹进去,凹陷部分可能会成为结构上的薄弱点,在受到外力时更容易发生变形、破裂,进而引发电池内部短路、起火等安全事故。
- 密封难度:电池包需要良好的密封性能来防止水、灰尘等进入,影响电池性能和寿命。相对平整的表面更容易实现良好的密封,而凹进去的结构会增加密封的难度,可能导致密封不严,使电池面临进水等风险。
- 强度与稳定性:电池组作为一个整体,平整的外形有助于保持其结构强度和稳定性。凹进去的设计可能会破坏电池组的整体刚性,在车辆行驶过程中,电池组可能会因震动、颠簸等原因而出现松动、移位,甚至导致内部连接部件损坏。
- 散热与性能因素
- 散热均匀性:电车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会产生热量,需要进行有效的散热。平整的电池包表面有利于散热系统的均匀布局,使热量能够更均匀地散发出去。如果电池凹进去,可能会导致散热通道不畅,热量在凹陷处积聚,影响电池的散热效果,进而降低电池的性能和寿命。
- 能量密度优化:目前电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是提高能量密度,以增加续航里程。将电池设计成较为规整、紧凑的形状,有利于在有限的空间内尽可能多地容纳电芯,提高电池组的能量密度。凹进去的设计可能会浪费一定的空间,不利于能量密度的提升。
- 制造与成本因素
- 生产工艺难度:制造平整的电池包相对来说生产工艺较为简单,生产效率较高。而设计成凹进去的形状,需要在模具制造、电池组装等环节进行更复杂的工艺设计和调整,增加了生产难度和成本。
- 通用性与规模化:平整的电池包设计更具有通用性,可以适用于多种车型的平台,便于车企进行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如果采用凹进去的特殊设计,可能只能适用于特定的车型,无法实现大规模的通用,会增加研发和生产成本。
不过,也有一些电车采用了特殊的凹陷设计电池。如阿维塔12的h型下潜式电池设计,通过高度集成化电池组附件系统,将液冷系统和电池管理系统等藏进电池保护舱体内,在电池中前部位置设计了一个凹陷,这样可以降低车内地板高度,增加车内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