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电车并非绝对的差,但在与国产电车的竞争中,确实在某些方面表现出一些劣势,主要原因如下:
技术层面
- 智能化滞后:国产电车将智能化作为核心竞争力重点发展,在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车机互联、语音控制等方面成果显著。如小鹏的XNGP智能导航辅助驾驶、蔚来的NIOPilot等。合资电车的智能系统功能少、处理慢,智能驾驶辅助往往仅具备基础的ACC自适应巡航等功能。
- 充电效率较低:部分合资电车为保护电池、延长使用寿命,会限制充电功率,充电机性能也不高。如丰田SOLTERRA和BZ4X等车型,充电功率低,补能效率不如国产电车。
- 三电系统存在短板:一些合资电车存在油改电现象,把燃油车的发动机、变速箱等部件换成电动机和电池包,导致整车重心参数失衡,影响驾驶体验,且异形电池包安全性相对较差。而国产电车在三电技术上投入大,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宁德时代的高能量密度电池等在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
产品层面
- 续航里程无优势:国产电车不断推出高续航里程车型,如智己LS6的续航里程可达750km以上。合资电车的续航里程相对较短,部分车型低温续航达成率较低,如东风本田S7的低温续航达成率仅70%,而国产竞品普遍超85%。
- 配置性价比低:相同价格下,国产电车通常能提供更多高端配置,如空气悬架、nappa真皮座椅、全景天窗等。以30万预算为例,国产新能源车能买到顶配乃至旗舰车型,而合资车配置则较为基础。
- 设计创新不足:国产新能源车在设计上大胆创新,外观造型酷炫、个性化十足,内饰科技感强。如理想L9的内饰豪华感十足,蔚来ET7的外形设计高级。合资电车的设计风格相对传统保守,缺乏亮点,部分车型的内饰设计和用料给人以廉价感。
市场与品牌层面
- 品牌转型缓慢:合资品牌过去在燃油车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视程度和转型速度相对较慢,在消费者心中的新能源品牌形象不如国产电车深入人心。如马自达、斯柯达等部分品牌,新能源车型推出较晚或产品较少。
- 服务体系待完善:国产电车品牌注重用户服务和运营,建立了完善的售前售后服务体系,通过OTA升级、用户社群等方式持续为用户创造价值。一些合资品牌经销商的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售后响应速度慢,用户运营方面相对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