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成本出现亏本情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生产制造成本方面
- 电池成本高:动力电池是电车的核心部件,占整车成本的40%左右。而电池生产所需的锂、钴、镍等金属矿产资源稀缺且高度依赖进口,资源产地的局势、政策等因素会使原材料价格波动大,如澳大利亚锂矿拍卖价格屡创新高,导致电池成本难以把控。
- 芯片供应及成本问题:一辆新能源汽车至少需要500颗芯片,比普通汽车需求多。近年来汽车芯片供需失衡,价格上涨10%-15%,个别芯片涨幅达50%,甚至出现囤积居奇现象,部分芯片价格上涨30-40倍,极大增加了电车成本。
- 研发投入大:电车技术迭代快,为在竞争中立足,车企需不断投入资金用于电池技术、自动驾驶、智能网联等领域研发。如蔚来、小鹏等车企为提升产品竞争力,每年研发费用高昂,分摊到每辆车的成本就较高。
- 规模效应不足:部分新能源车企产销量不足,无法有效分摊和稀释高昂的研发、运营等成本,导致单车成本居高不下。
使用及售后成本方面
- 电池更换成本高:对于车主而言,电车使用几年后可能面临电池寿命下降问题,若无法满足厂商苛刻的免费换电条件,更换电池费用高昂,一般在5万至10万元,几乎接近一辆新车价格。
- 保险费用高:电车的保险费用普遍高于燃油车。一方面是因为电车维修成本高,如特斯拉一体化车身维修难度大、费用高。另一方面,电池等核心部件价值高且风险相对大,导致保险公司理赔风险增加,所以保费更高。
- 二手车残值低:电车技术更新快,市场需求变化大,加上电池老化等因素,二手电车残值普遍较低,使用几年后的电车二手车回收价可能只有几千元,与燃油车相比,车主换车时损失更大。
市场及运营成本方面
- 营销费用高: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吸引消费者,电车企业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品牌推广、广告宣传和市场活动等。例如,一些新品牌为了提高知名度,会在各种渠道进行大规模的广告投放,这无疑增加了运营成本。
- 充电设施建设成本高:对于车企来说,建设配套的充电设施需要巨大的投入。包括在各地建设充电桩、换电站等,不仅需要购买设备,还需要租赁场地、进行电力接入等工作,这些成本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盈利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