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智能驾驶对安全的影响是复杂的,既存在提升安全的潜力,也有一些因素可能带来安全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提升安全的方面
- 反应速度快:智能驾驶系统配备了多种传感器,如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能够实时感知车辆周围的环境。这些系统可以快速检测到潜在的危险,如突然出现的行人、车辆或障碍物,并且做出比人类驾驶员更迅速的反应,例如及时制动或避让,从而避免事故的发生。
- 减少人为失误:许多交通事故是由人类驾驶员的失误导致的,如疲劳驾驶、酒驾、超速、分心驾驶(如使用手机、注意力不集中等)。智能驾驶系统不会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能够始终保持专注,严格按照交通规则和预设的程序行驶,有助于降低因人为失误引发事故的概率。
- 优化驾驶行为:智能驾驶系统可以通过学习和优化算法,不断提升驾驶策略和行为。例如,它能够根据路况和交通信息,合理调整车速、选择最优的行驶路线,避免急加速、急刹车等不良驾驶行为,提高行车的平稳性和安全性,减少追尾、碰撞等事故的发生。
带来风险的方面
- 技术局限性:尽管智能驾驶技术在不断发展,但仍然存在局限性。现实中的道路场景复杂多样,存在大量“极端工况”,如恶劣天气(暴雨、浓雾、大雪等)、特殊的道路条件(道路施工、标志不清等)以及罕见的交通状况,算法难以穷尽所有可能性,可能导致车辆在某些场景下作出错误判断和行动。
- 系统可靠性问题:智能驾驶系统由复杂的硬件和软件组成,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故障都可能影响其正常运行。例如,传感器可能出现故障、软件可能出现漏洞或错误,导致系统误判、功能失效等问题。据统计,2019年至2024年间,中国电子商会消费服务保障平台“消费保”共受理了4161宗关于新能源汽车产品质量及服务的有效投诉,其中智能驾驶成为投诉的热点,问题涵盖系统误判、功能失效、夸大宣传等方面。
- 人为因素影响:部分驾驶员可能会因为车辆具备智能驾驶功能而过度放松警惕、注意力不集中,当智能驾驶系统出现故障或遇到超出其处理能力的情况时,无法及时接管车辆,导致事故发生。例如,一些驾驶员在开启智能驾驶功能后,可能会玩手机、打瞌睡等。此外,一些车企在宣传智能驾驶功能时存在夸大现象,误导消费者对智能驾驶系统的能力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也增加了安全风险。
- 责任界定困难:当智能汽车事故发生时,责任界定成为难题。现行《道路交通安全法》仍以“人类驾驶员”为责任主体,即便启用智驾系统,车主仍需承担主要责任。车企常以“系统仅为辅助功能”“驾驶员应全程监控”为由推诿责任。这导致消费者成为风险的实际承担者,行车数据归属问题更是让消费者的维权难上加难。
总体而言,电车智能驾驶既有提升安全的潜力,也面临一些安全挑战。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逐步健全,智能驾驶有望为交通安全带来更多的积极影响,但在现阶段,驾驶员仍然需要保持警惕,不能完全依赖智能驾驶系统,以确保行车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