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之前不用电车主要有以下原因:
- 技术限制
- 能量密度低:早期的铅酸电池能量密度很低,比如100多年前,同样一立方米空间,铅酸电池能量密度仅90千瓦时,而汽油的能量密度高达9600千瓦时,即使是甲醇也能达到4300千瓦时。这导致电车的续航里程非常有限,难以满足人们长距离出行的需求。
- 充电速度慢:当时的充电技术落后,电车充电时间长,相比燃油车加油的便捷性,电车充电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这对于使用效率来说是很大的阻碍。
- 动力性能差:早期电车的电动机功率较小,动力不足,爬坡能力差,加速性能也不如燃油车,无法满足人们对于车辆行驶性能的要求。例如,在一些路况复杂、坡度较大的地区,电车行驶起来就比较吃力。
- 车身设计笨重:由于电池技术的限制,为了容纳足够的电池以提供一定的续航里程,电车的车身往往设计得比较笨重,这不仅增加了车辆的能耗,还影响了行驶速度和操控性能。
- 基础设施不足
- 电网覆盖有限:当时的电力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完善,电网覆盖范围小,很多地方没有通电,即使在城市中,也无法保证电车在行驶过程中随时随地都能获得电力供应。
- 充电设施缺乏:专门为电车设计的充电设施几乎没有,不像现在有各种充电桩和充电站。电车如果需要充电,很难找到合适的地方,这也限制了电车的使用范围和推广。
- 建设成本高:要建设电车所需的电网、变电站以及充电设施等,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而且建设周期长。对于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来说,承担这样的成本压力较大,这也导致了电车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
- 运营成本高
- 车辆成本高:生产电车需要使用大量的贵金属,如铜、锂、镍、锰、钴等,这些金属的价格相对较高,而且随着产量的增加,供需关系发生变化,价格还会进一步上涨。相比之下,燃油车的生产成本则低得多,例如1913年福特的流水线生产使得燃油车价格大幅下降,而电车的成本却居高不下。
- 维护成本高:电车的电气系统相对复杂,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维护和修理,维护成本较高。而且,由于当时电车的保有量较少,零部件的生产规模小,价格也比较贵,这也增加了维护成本。
- 市场与政策因素
- 燃油车崛起:福特汽车等公司通过流水线生产,实现了燃油车的大规模量产,降低了成本和价格,使得燃油车能够普及到普通民众。同时,燃油车的技术也在不断进步,性能越来越优越,逐渐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可和青睐。
- 政府政策支持:当时的政府政策往往更倾向于支持燃油车产业的发展,对汽车工业的扶持主要集中在燃油车领域,包括道路建设、税收政策等方面,这也使得电车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