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铁路分为西宁至格尔木段和格尔木至拉萨段,西宁至格尔木段采用电力驱动,而格尔木至拉萨段主要使用内燃机车,不用电车(电力机车)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 地理环境复杂:
- 海拔高:格尔木至拉萨段全长1142公里,85%的海拔在4000米以上,经过唐古拉山口处海拔达5072米。在这样的高海拔地区,高寒缺氧,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空气含量仅为平原地区的50%。建设电力系统需要架设接触网、建设变电站等大量基础设施,施工难度极大,且在高寒缺氧环境下,建设人员面临诸多健康风险,建设成本也会极高。
- 地貌多样:铁路要穿越险峻的昆仑山、唐古拉山等高山,以及人迹罕至的无人区、冰冷的冰川、干燥的沙漠等。多样化的地貌带来了冻土、沙尘暴、地滚雷等自然灾害,这些灾害可能使供电线路处于不稳定甚至中断的状态,影响电力机车的运行效率,还可能导致安全问题。为保证电力供应稳定性,运营方需频繁且高成本地进行维护和修复工作。
- 电力机车自身局限性:电力机车的功率相对较小,在高海拔、长距离的连续爬坡路段,难以满足列车牵引需求。而内燃机车功率大,例如美国进口的NJ2型机车,发动机采用16缸V型结构,功率随海拔不同可自行变化,在海拔2828米时功率能达到3000千瓦,海拔5000米时仍能保持2700千瓦,更能适应青藏铁路格拉段的地形和运输要求。
- 经济成本考量:在青藏铁路格拉段建设电力系统,需要投入巨额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架设接触网、建设大量变电所等。但该地区人口稀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客货运输量有限,难以在短期内收回投资成本,经济效益不明显。相比之下,内燃机车的购置和运营成本相对较低,更符合当地的经济实际。
- 战略安全因素:青藏高原是中国西南边防的重要屏障,也是与印度、尼泊尔等国接壤的敏感地区。内燃机车独立性强,不依赖外部供电设施,在应对突发情况如战争、自然灾害等时,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可靠性,能够更好地保障铁路运输的畅通,满足国防和战略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