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虽然存在自燃风险,但仍然可以购买,以下是相关分析:
自燃概率
- 国内数据:根据央视公开数据,近三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的火灾发生率已从2021年的万分之1.85降至2023年的万分之0.96,低于燃油车火灾率(万分之1.5左右)。
- 国际数据:美国相关研究分析表明,电动汽车的起火概率远低于其他动力车型,仅为燃油车的1/60,纯电动汽车的起火概率约为每10万辆车中有25次起火事故,而燃油车的起火比例为每10万辆中有1529次起火事故。
自燃原因
- 电池问题:电池质量不过关、使用劣质或不匹配的充电器、过度充电、电池老化漏液等都可能导致短路,进而引发热失控。
- 线路问题:车辆使用时间长,连接线路易老化、松动,引发漏电、接触不良或短路,产生的高温易引燃车辆。
- 碰撞因素:外部力量碰撞使锂电池变形,导致电池内部元器件损坏及正负极短路,引发自燃。
安全保障
- 技术提升:电池车身一体化设计能够让电池更好地分散冲击力,减少碰撞后起火的可能性。全域800V配置采用碳化硅材料,在高速和高温环境下,能有效避免短路和过热的风险。
- 功能优化:高阶智能驾驶功能中的自动紧急刹车(AEB)和环境监测功能可以及时发现异常情况,提醒驾驶员或自动刹停,避免碰撞事故,从而降低因碰撞导致自燃的风险。
- 政策规范:2025年起,国家将强制要求所有新能源车必须配备“电池健康度实时监测系统”,同时禁止二手电池翻新后销售,这将进一步保障电车的使用安全。工信部新规还要求电池热失控后“不起火、不爆炸”,2023年起已有新车搭载该技术。
消费者在购买电车时,可优先选择头部电池供应商的车型,关注车辆的热管理技术、安全配置和质保政策等。同时,在使用过程中,要规范充电行为,避免过度充电、在高温暴晒下充电等。此外,还需定期对车辆进行检查和保养,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问题,以降低自燃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