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历史上出现有轨电车主要有以下原因:
- 解决交通需求:民国初年,北京城人口迅猛增至130万人,当时的交通以人力车和兽力车为主,难以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急需发展现代公共交通来缓解交通压力。
- 借鉴国外经验:当时世界上许多城市已经开始使用有轨电车作为公共交通工具,这种交通方式具有运量大、成本相对较低等优点。天津在1906年成为中国最早建成有轨电车的城市,上海也于1908年修建了有轨电车线路,北京受到这些城市的影响,决定引入有轨电车。
- 具备技术条件:有轨电车的技术在当时已经相对成熟,其原理是通过车顶上的弓子将空中导线的电流引入车内,使电动机运转,驱动车辆行驶,电流回路则通过地面铁轨形成。同时,北京具备一定的工业基础和技术人才,能够支持有轨电车的建设和运营。
- 资金支持:北洋军阀政府通过向法国借款作为官股,并吸收商股合资筹办北京电车股份有限公司,为有轨电车的建设和运营提供了资金保障。
1924年12月17日,北京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在天安门南侧举行通车典礼,18日正式通车,这条从前门至西直门的线路全长9公里,配有10辆有轨电车。此后,北京的有轨电车线路逐渐增加,到1949年固定在7条线路上。不过,由于有轨电车存在噪声大、运营速度慢、轨道铺设影响城市改造以及存在行车安全隐患等问题,在1959年3月9日,北京的有轨电车全部停驶,被无轨电车和公共汽车取代。
2009年1月1日,改造后的新前门大街铺设了有轨电车的铁轨,使消失了近半个世纪的“铛铛车”重新开通,但这条线路主要用于旅游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