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部分城市拆除无轨电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 成本因素
- 建设和维护成本高:无轨电车需要架设输电线网、建设配套整流站及场站设施,前期建设成本巨大。后期线网维护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且无轨电车在国内市场需求小,车辆需厂家定制,维修保养成本也较高。
- 运营成本高:无轨电车的运营成本包括车辆维护、电力供应、人员管理等方面。如果客流量不足,运营成本无法通过票款收入等方式得到有效弥补,就会给运营方带来经济压力。
- 城市规划和空间利用
- 占用道路资源:无轨电车的输电线网需要设置线杆,会占用道路两侧空间,在一些道路资源紧张的城市,容易引起交通拥堵。同时,架设线网还需要协调通讯、电力、水务等多个部门,工作难度较大。
- 影响城市景观:无轨电车输电线路架空布设,与当前城市架空线缆入地的工作思路不符,影响城市景观的美观度和整体协调性。
- 技术发展和替代
- 新能源公交车的发展:随着动力电池技术的完善,充电桩建设成本降低,纯电动公交车在性能上逐渐能够替代无轨电车。新能源公交车无需依赖架空线网,具有更高的灵活性,且在使用成本方面也具有一定优势。
- 双源无轨电车的出现:部分城市采用“动力电池+线网”的双源无轨电车,这种电车在保留无轨电车部分优点的同时,能够在脱离线网的情况下依靠动力电池行驶,适应了城市建设中一些路段线网拆除的情况,也促使一些城市逐步淘汰传统单源无轨电车。
- 安全和效率问题
- 受线路限制:无轨电车的行驶完全依赖于架空线网,一旦线网出现故障或遇到特殊情况需要临时停电,车辆就无法正常运行,影响运营效率和乘客出行。而且,无轨电车在行驶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掉线”情况,需要司机花费时间重新挂线,也会导致运营中断。
- 交通状况影响:在道路交通状况复杂的情况下,无轨电车由于车身较大、灵活性相对较差,容易受到其他车辆和行人的干扰,导致行驶速度下降,甚至可能引发安全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