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芯片成本相对较高,原因如下:
- 研发设计成本:
- 复杂的技术要求:电车芯片需要满足高算力、低功耗、高可靠性等严格要求。例如,智能驾驶芯片要处理大量来自摄像头、雷达等传感器的数据,进行复杂的算法运算,这需要先进的芯片架构和设计技术,研发难度大,投入成本高。
- 高昂的IP购买费用:芯片设计中通常需要使用各种知识产权(IP)核,如处理器内核、通信接口等,这些IP的授权费用昂贵。
- 较长的研发周期:车规级芯片的研发从定义、设计、流片到量产等需要三五年时间,研发过程中需要持续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
- 生产制造成本:
- 严格的测试标准:车规级芯片必须保证在-40℃至125℃的温度范围内保持性能稳定,且要适应行车过程中的震动、碰撞等恶劣环境,还需确保10年以上的生命周期内维持一致性。其测试标准和认证流程比消费级芯片严格得多,这增加了测试成本和时间成本。
- 专门的生产设备和工艺:为了满足车规级芯片的高质量要求,通常需要使用专门的生产线和工艺,不能像消费级和工业级芯片那样使用通用生产线,这使得生产成本上升。
- 市场供需因素:
- 需求增长快:随着电车智能化、网联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单车芯片用量大幅增加。一辆普通电车所需芯片数量可达1600颗,高级智能电车则可能需要3000颗芯片,市场需求快速增长。
- 供应不稳定:芯片制造环节复杂,容易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如原材料供应、产能限制、自然灾害等。2020年以来的芯片短缺问题,导致车规级芯片价格上涨,进一步推高了电车芯片成本。
不同类型的电车芯片成本也存在差异。计算与控制芯片,如英伟达Orin、高通8155等,由于技术含量高、研发成本大,价格相对较高。功率芯片,如IGBT、碳化硅功率器件等,因材料和制造工艺特殊,成本也较为可观。而传感器芯片、通信芯片、存储芯片等,虽然单个芯片成本相对较低,但由于电车中使用数量较多,总体成本也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