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给人塑料感强的感觉,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 成本因素
- 控制整车价格:电车的电池成本较高,为了控制整体价格,在其他非关键零部件上使用塑料材质可以有效降低成本。例如,一些小型电动车型,为了能在10万元左右的价格区间具有竞争力,会在内饰大量使用普通塑料,像比亚迪海鸥等车型,受成本限制,内饰塑料感就比较明显。
- 降低生产成本:塑料材质相对金属等其他材料,加工成型更容易,生产效率高,能降低生产成本。如在一些电车的内饰装饰件、空调出风口等部件采用塑料材质,可通过注塑等工艺快速成型。
- 轻量化需求
- 提升续航里程:塑料的密度比金属小很多,使用塑料部件可以减轻车身重量,从而提升续航里程。像特斯拉Model3的底盘护板采用塑料材质,既减轻了重量,又能起到一定防护作用。
- 改善车辆性能:车身轻量化有助于提高车辆的加速性能、操控性能和制动性能等。例如,一些高性能电动跑车,为了达到更好的性能表现,会在车身结构和内饰部件中广泛使用轻量化的塑料复合材料。
- 设计与生产便利性
- 造型灵活:塑料可以通过模具制造出各种复杂的形状和造型,满足设计师对于车辆外观和内饰的个性化设计需求。比如,一些电车的中控台采用一体化的塑料成型设计,能够营造出简洁、科技感的内饰氛围。
- 易于装配:塑料部件重量轻、体积小,在车辆生产装配过程中更加方便快捷,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装配难度。例如,塑料的内饰饰板可以通过卡扣、螺丝等简单的连接方式固定在车身结构上。
- 行业发展特点影响
- 新兴企业注重核心技术:一些新兴的电动汽车企业,将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投入到电池技术、自动驾驶技术等核心领域的研发上,相对忽视了内饰品质的提升,导致内饰塑料感较强。
- 供应链不完善:电动汽车行业发展迅速,部分零部件供应商的发展可能跟不上整车企业的需求,在材料供应和生产工艺上存在不足,影响了内饰材料的选择和品质。比如,一些国产电动车型在发展初期,受限于供应链体系,内饰塑料材质的质量和质感表现一般。
不过,并非所有电车都有很强的塑料感。一些高端电动车型,如蔚来ES8、宝马iX等,会通过使用高品质的塑料、皮革、金属等材料,以及先进的工艺和设计,来营造豪华、舒适的内饰氛围,减少塑料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