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并非完全不买电车了,只是电车在东北的市场接受度相对较低,这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
- 低温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 续航里程缩水:东北地区冬季气温低,而电动汽车多采用锂离子电池,这种化学电池在低温环境下性能会大幅降低。例如,在海南能半小时充满电的电动汽车,在冬天的黑龙江可能一小时最高只能充到80%;在广东能续航400公里的车辆,在冬天的吉林或许就只能跑200公里,续航里程可能会打对折甚至更多,这使得车主的出行受到较大限制,产生里程焦虑。
- 电池寿命缩短:长期处于低温环境,还会加速电池的老化,减少电池的循环使用寿命,增加车主的使用成本。
- 充电时间延长:低温下电池充电速度变慢,充电时间延长,这对于着急用车的车主来说非常不便。
- 充电设施不完善
- 公共充电桩数量少:与一线城市相比,东北的很多城市公共充电桩数量少,覆盖密度低,充电桩增量也较少。一些偏僻城市的充电桩更是匮乏,即使有充电桩,也可能存在分布不合理的情况,导致车主寻找充电桩困难。
- 充电便利性差:如果没有私人充电桩,对于东北的车主来说,使用公共充电桩可能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比如要开车前往充电桩所在地,等待充电完成后再去取车,这对于生活节奏快的人来说不太方便。
- 车辆使用体验不佳
- 空调制热能耗高:在东北冬季,为了保持车内温暖,需要开启空调制热,但这会消耗大量电能,进一步缩短续航里程。而且目前电动汽车的空调制热方式存在一些局限性,如电热丝加热速度快但耗电大,PTC加热速度较慢,在低温环境下很难达到理想的制热效果。
- 车体结冰问题:纯电动汽车由于能量转换效率高,放电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少,无法像燃油车那样依靠发动机的热量来融化车体上的冰。冰积聚在轮胎缝隙、转向机构或制动机构等位置,可能会影响操控,甚至带来安全隐患。
- 消费观念和认知
- 传统燃油车情怀:一些东北消费者对传统燃油车有深厚的感情,喜欢燃油车发动机轰鸣的声音和驾驶感受,认为燃油车更有“驾驶乐趣”,而电动汽车则相对缺乏这种感觉。
- 对新技术的担忧:部分消费者对电动汽车这种相对较新的技术存在担忧,担心其技术不成熟,可靠性和安全性不如传统燃油车。例如,担心电动汽车的电池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故障,或者在发生碰撞时电池的安全性无法得到保障。
- 早期负面印象影响:电动汽车发展初期,存在一些如车企骗补、电池续航打折、车主维权无果等负面新闻,这些给部分东北消费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导致他们对电动汽车持怀疑态度,即使现在电动汽车技术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他们的观念也难以短期内转变。
- 经济因素
- 车辆价格较高:一些新能源汽车品牌的旗舰产品价格相对较高,对于东北地区一些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的消费者来说,购买一辆价格高昂的电动汽车可能会带来较大的经济压力。相比之下,传统燃油车的价格更为亲民,选择也更多。
- 使用成本不确定:虽然电动汽车在日常使用中的电费成本相对较低,但在东北,由于电池性能受低温影响,可能需要更频繁地充电,以及电池老化加速可能导致更换电池的成本增加,使得消费者对电动汽车的长期使用成本存在担忧。
不过,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电池热管理技术的提升、充电设施的逐步完善以及消费者对电动汽车认知的改变,电动汽车在东北的市场也在逐渐发展。例如,2024年上半年沈阳市新能源汽车销售延续火热状态,1-6月新能源乘用车累计销售41832辆,同比增长6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