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电车的自燃风险整体上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但仍然存在,不能忽视。
从数据角度来看,中国近三年新能源汽车的火灾发生率已从2021年的万分之1.85降至2023年的万分之0.96,低于燃油车火灾率稳定的万分之1.5左右。从国际数据出发,根据美国相关机构综合研究分析,电动汽车的起火概率远低于其他动力车型,仅为燃油车的1/60。不过,部分统计显示电动汽车火灾率略高于燃油车,可能与统计样本或事故定义差异有关。
电车自燃主要与动力电池相关,热失控是核心诱因。电池因碰撞、过充、涉水、老化、质量不合格、电路故障等导致内部短路,会引发不可逆的热失控,最终起火爆炸。此外,私自改装、车内放置易燃易爆物品等外部因素也可能引发自燃。
虽然目前电车自燃风险有所降低,但由于以下原因,仍需引起重视:
- 独特的风险特性:电车从电池热失控到明火仅需5分钟,车内温度可飙升至437℃,逃生时间极短,且锂电池复燃率高,传统灭火手段难以彻底扑灭,燃烧还会释放氢氟酸等有毒气体,危害较大。
- 事故场景集中:电车在静置与充电状态下自燃占比50%以上,高温天气下风险显著提升,夏季6-8月为高发期。
- 行业发展带来的新问题:2024年新能源车自燃事故同比激增65%,其中80%的事故与电池质量问题直接相关。某知名电池供应商被曝出使用“三无”电芯,其成本仅为正规电池的1/3,这一黑幕无疑为新能源车市场埋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
为降低电车自燃风险,国家和行业也在采取一系列措施。例如,工信部新规要求电池热失控后“不起火、不爆炸”,2023年起已有新车搭载该技术。2025年起,国家强制要求所有新能源车必须配备“电池健康度实时监测系统”,同时禁止二手电池翻新后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