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在东北冬天的销售情况呈现出逐渐向好的趋势,不过也面临一些挑战,具体如下:
有利因素
- 市场认知提升:早期尝鲜的东北车主验证了新能源车的优势,带动了身边人对新能源车的接纳。越来越多的东北消费者开始从排斥转变为接纳电车,市场认知度有了较大提升。
- 技术进步助力:车企通过增加电池包容量、提高整车补能效率、升级电芯技术、优化电池管理智能算法等手段,提升了电车在低温环境下的性能,缓解了消费者对冬季续航的担忧。
- 使用成本较低:即使在冬季续航打折的情况下,电车的出行成本仍然比燃油车低很多。例如在哈尔滨,晚间11点以后电价便宜,每度电不到0.3元,粗算下来每公里成本只需要一毛钱,这对于日常通勤的消费者来说吸引力较大。
- 配套设施改善:东北地区的城市充电桩数量正快速扩增,一些城市已启动多个项目建设,如哈尔滨力争到2025年全市基本建成市域公共充电网络,三环内建成“五公里充电圈”,二环内建成“二公里充电圈”。同时,高速服务区等以往充电设施不足的地方也在逐渐完善。
- 政策支持给力:地方政府通过补贴等政策引导充电设施向县城、高速路推广,还对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给予补贴,如吉林省对报废高排放乘用车或符合条件的新能源乘用车、并购买符合节能要求或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给予补贴,这有力地促进了电车的销售。
不利因素
- 续航能力受限:尽管技术有所进步,但低温环境仍会使电车续航大幅缩水。一般来说,距离最佳温区每差10℃电池性能就会有2至4倍差异,如一辆续航401km的电动车,在-20℃时续航可能打5折,这让一些消费者存在顾虑。
- 充电设施不足:东北地区的车桩比偏低,大约在10:1左右,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46:1,且充电设施分布不均,集中在省会城市和大连等,下沉市场充电设施不足的情况仍有待进一步改善。
- 消费观念影响:在东北地区,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和普及率较南方地区更低,大部分消费者购买电车主要考虑市内代步需求,只有年轻群体会更偏向于第一辆车就选择新能源汽车,部分消费者仍更倾向于传统燃油车或混动车型。